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马永生:加大政策支持 推进天然气产业发展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在接受记者时提出,国家应加强对天然气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天然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安全稳定供气能力。
近年来,随着“煤改气”加快推进以及工业生产、燃气发电、化工等领域用气较快增长,我国天然气消费需求急剧增长。但受资源准备不充分、基础设施不健全、市场化滞后等影响,供气缺口较大,甚至出现大面积“气荒”现象。
鉴于此,马永生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由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开发成本高,为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建议保持页岩气、煤层气的现行财政补贴水平不降低,并延续下去,同时免征资源税,减免矿权使用费;建议对致密气、高硫气、超深层气开发暂不征资源税暂不征收资源税,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对用于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相关进口设备、工具等免征关税和增值税。
二是加快完善天然气储运设施布局。建议国家进一步研究出台支持性财税政策以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并减轻企业地下储气库垫底气成本负担,同时,加快储气设施多元化建设,对正常周转之外的LNG储罐建设及LNG储备,比照地下储气库建设和储备政策给予财税支持;统筹优化全国能源输送通道布局,加强能源走廊的整体规划,并将纳入规划的能源通道用地指标纳入国家及地方政府用地规划;加快推进全国管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不同管网特别是不同企业之间和干线管道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优化调配能力。
三是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建议加快与国际天然气价格接轨,优化调整国内天然气门站价格公式,避免形成进口到岸气价与国内门站气价倒挂现象;加快推进居民用气价格与非居民用气价格并轨,对于困难群体的基本民生用气建议通过明补方式解决;统筹协调天然气生产、管输、城市燃气销售等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强对天然气从输配到销售的价格监管,避免天然气产业链中部分环节的非正常利润;推进天然气调峰价格体系市场化建设,调动企业建设储气调峰设施的积极性。
孔凡群:加快推动我国天然气储气库建设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孔凡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加快建立以商业储气库为主体、战略储气库为保障的储备体系,促进我国天然气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季节性特点,因此,储气调峰是天然气安全有效供应不可或缺的环节,调峰能力也是天然气产业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天然气开发利用,储气调峰能力建设也日益得到重视,截至2017年,储气库规模达到100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长了45亿立方米,调峰能力约占全年消费总量的4.1%,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照国际天然气产业发展水平和我国天然气市场持续增长的需要,加强储气调峰能力建设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从国际看,目前北美和欧洲天然气利用程度较高的国家,储气库调峰能力占年消费量的20%,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0%,相对而言,我国现有储气调峰能力还较弱,这也是导致2017年局部地区出现“气荒”的重要因素。
从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趋势看,按照规划部署,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超过3600亿立方米,2030年将达到6000亿立方米。如果以世界平均水平10%为目标,到2020年,储气调峰能力要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260亿立方米;到2030年,则需增加500亿立方米,加快推动储气能力建设任务紧迫。
鉴于此,孔凡群建议:
一是细化落实有关激励政策,促进商业储气库加快发展。目前储气库建设运营主要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少数国企承担,同时,还存在储气库垫底气进项税难以抵扣等现实问题,增加了储气企业的经营负担。为此,建议进一步细化财税优惠、土地使用、储气价格等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商业储气设施建设运营,加快商业储气设施发展。
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探索战略储气库建设。资料显示,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已建立起国家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气调峰体系。目前,日本天然气储备由国家和民间企业共同承担,储备量分别为消费量的30天和50天,有效保证了储气调峰的需要。据此,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着手开展国家天然气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规模和选址论证,积极稳妥推进战略储气设施规划和实施,为推动我国天然气大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文23储气库,设计库容104.2亿立方米,是国家大型天然气储转中心和天然气管网连接枢纽,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储气库,极大缓解中原地区用气紧张局面。图为施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