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专家郑得文和你聊聊储气库建设
来源:庄加 石油商报
发布时间:2020-09-25
郑得文,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储库工程首席专家。
负责集团公司重要科研项目25项,获得局级成果奖15项,省部级成果奖1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发表论文50多篇(第一、第二作者30篇),获得专利10余项(均为前三),合著出版专著8部。
曾获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首届百优青年、集团公司建功西二线“铁人先锋队”荣誉称号等。
“十三五”收官在际,我国油气行业发展可圈可点,其中,储气库建设成就令人瞩目。然而,我们必须直面的是,我国当前油气储备协同能力不足,距我国规划的15%的天然气一次能源占比、90天原油战略储备、16%的天然气储备能力相差甚远。
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新形势下储气库业务发展战略有待进一步优化,发展对策有待进一步落地。
2016年12月,《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发改能源[2016] 2743号)明确提出2020年储气库工作气量目标及十三五重点项目,加强储备应急设施(储气库)建设,明确大港库群等5个重点扩容项目(大港库群、华北库群、金坛盐穴、中原文 96、相国寺),华北文23等7个新建项目(华北兴 9、华北文 23、中原文 23等),到2020年实现储气库工作气量148亿方(其中中国石油130亿方)。“十三五”以来,集团公司成立集团(股份)储气库分公司,致力于引导储气库业务向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储气库业务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以“六化”为代表储气库生产建设和管理模式基本形成(生产组织扁平化、技术攻关联合化、采购储备集中化、地面设计标准化、生产运行数字化、安全管控一体化),储气库分公司、储气库评估中心、储气库行业标准委员会等相继成立,有效支撑储气库业务转型发展;技术体系基本搭建,初步形成了储气库四大技术系列14项关键技术、13项配套技术,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储气库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十分显著,2019年储气库年调峰保供能力达110亿方以上,惠及全国4亿人口,储气库为北京地区提供了40%-50%的冬季用气量,特别是在2016-2018年中亚管道减供等突发事件中,应急采气3000-4000万方/日,确保了冬供平稳供气。2018年3月,针对全国出现供气紧张局面,“集团公司2018-2030年天然气业务规划”中提出“优储运”战略,加快储气库等设施建设,2020年储气库工作气量达到130亿方的目标,同年12月“集团公司2019-2030年储气库建设规划”通过集团公司党组审定。集团公司储气库建设部署踏上了规划安排指标, “十三五”储气库业务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为“十四五”储气库业务快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界储气库类型包括气藏、盐穴、含水层、矿坑等4种类型。气藏型储气库工作气量占比80%,成本低储存规模大,是公认的首选目标与建设的主体。与国外储气库普遍地质构造简单、埋深小于2000米、储层高渗相比,我国储气库构造破碎、储层非均质性强选库难;低孔低渗储层、短期高速注采运行参数设计难;埋藏深、超高压交变载荷高质量建库难;复杂储气库高低压频繁转换长期安全运行风险管控难;储气库配套核心装备依赖进口受控于人。套用国外建库理论和方法,我国几乎无库可选、无库可建。中国石油经过多年持续攻关,取得了复杂地质条件建库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形成我国储气库新型产业,填补了天然气产业链“储”的空白,为“十四五”储气库快速建设贮备了技术与人才,为我国本世纪中叶建成千亿方规模调峰能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提供了保障。储气库是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中重要一环,是天然气产业链高质量运行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实现天然气业务与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抓手;是实现天然气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有效保障;是防范与化解天然气供气风险与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提高政治站位,保障能源安全;认清能源形势,抓住黄金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能力建设;加强技术攻关,引领行业未来;培养专业人才,促进提质增效。以安全平稳供气为指针,以天然气产业链总体效益优先为目标,近期以地下储气库调峰为主,LNG和气田调峰作为补充,控制发展可中断用户,统筹满足调峰需求,实现天然气业务可持续发展,构建我国天然气安全综合保供体系。按照中短期(2020-2030年)满足国家储气能力建设要求,实现实际调峰需求目标;中远期(2035年后)逐步兼顾其他城市燃气调峰及战略储备需要进行部署,逐步实现千亿方规模调峰能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布局。
——加快千亿方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布局,把储气库纳入国家新基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天然气安全稳定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储气库27座,形成调峰能力130亿立方米,建成LNG接收站22座,最大调峰能力50亿立方米,总调峰能力占年消费总量比例5.86%,与国家16%储气能力建设目标相差甚远。当前我国已具备了储气库建设的库址资源、技术体系和人才队伍等基础条件,选择地质条件和安全条件可靠的已开发老气田或盐膏矿采空区建设地下储气库是一项建库规模大、投资相对较低、安全快捷可靠的天然气储备建设途径,建议国家尽快启动千亿方储气库战略布局,并纳入国家新基建部署,“十四五”末实现以地下已开发气藏建储气库为主,实现国家商业储备建设规模目标,初步形成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西部、中东部六大储气中心;同时布局2035年建成千亿方天然气调峰能力(含战略储备),保障我国年消费5500-6000亿方天然气的安全。国家层面应协调供气企业、城镇燃气、地方政府,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协调推进地下储气库建设;继续在重点地区加大建库目标评价力度,扩容为优先,新建为重点,评价为基础,突出储气库建设,构建储存主体系统;转变建库理念,扩大建库类型,积极推动在产大气田与储气库协同建库、气驱采油与储气库协同建库,助力储气库储气能力快速提升,为新形势下集团公司提质增效发力;以储气库调峰储存能力建设为主体,以沿海LNG储罐协助应急调峰为补充,以国家骨干输气管网相协调,以满足消费市场供气安全为宗旨,快速建成国家综合供气保障系统。——推动储气库调峰气价等政策落地,逐步实现市场化经营,调动多元参建各方积极性中短期(2020-2030年):储气库发挥调峰保供作用,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相关储气设施具体细则,如库址资源放开、调峰气价到位、垫底气财政补贴、储气能力公开等,为全面市场化运营奠定基础,实现上游供气企业、中游输气企业、下游销售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民营企业等多元化参与的储气库建设新局面,尽早高质量完成国家储气能力建设任务。中远期(2030-2050年):储气库业务实现独立市场化运营,千亿方地下储气库需要发挥调峰保供和战略储备作用,为国家能源本质安全保驾护航。储气库业务调峰按照“谁建库、谁受益,谁用库、谁出钱”的原则进行全面市场化独立经营管理,国家战略储备库(含已建库垫底气)建议由国家投资建库,企业负责建设与运营管理。全面建成优质、高效、智能的国家能源安全供气保障体系。——继续加强科技攻关,设立集团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国家重大专项与国家技术研发中心早日落地,保障储气库业务高质量、高效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针对复杂气藏型储气库为主,开展了系列攻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构建了气藏型储气库技术系列,为储气库快速建设与安全运行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我国建库资源复杂,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低渗非均质储层具有普遍性,东南部区域陆相多夹层盐岩建库目标较多。“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仍需针对复杂低渗储层提质增效改造、气驱油高效建库、含水层目标建库等挑战,开展现场重大工程试验攻关,突破重点制约建库瓶颈技术;针对今后一批复杂低品位盐层快速建库,仍需要设立集团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系统开展陆相多夹层盐岩建库与安全运行攻关,为我国盐岩建库提供技术支持。储气库业务及储气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国家能源安全重要组成部分,中石油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技术人才队伍,总结了储气库运营管理经验,但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求差距较大,与我国复杂的建库地质条件还不适应,建议国家“十四五”设立重大专项开展技术攻关,在中国石油储库重点实验室与储库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国内相关研究院所、综合性大学等,成立国家地下储库研发中心,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技术保障。近几年,我国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储备能力不足等问题仍存在,还是制约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和行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短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相继发文要求做好“加快推进储气设施建设,做好地下储气库、LNG储罐统筹规划布局”等系列工作。根据国家要求,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由储气库分公司组织、勘探开发研究牵头具体负责,联合相关院所及各油气田储气库建设单位,总结经验、深化需求分析,夯实建库资源目标,正在统筹编制中国石油储气库业务“十四五”发展规划,引领储气库业务高质量发展。储气库发展蓝图正在绘就,储气库人在国家新的能源战略指引下,深化改革,技术创新,1000亿方储气能力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为国家“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