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未来,长江经济带受环保政策的驱动、资源的多元供应、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仍然是全国天然气市场负荷中心,川渝地区市场发展潜力较小,中部地区是主要潜力市场。因此,需要坚持环保政策的一贯性,降低资源采购成本,减少中间供气环节。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个区域,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共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本文主要围绕除云南、贵州以外的其他9省份的天然气市场进行分析。
1 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1.1 区域市场的发展现状
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的起步主要依托川渝地区油气田。2003年,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供气,长三角地区天然气市场进入发展期;2010-2012年,随着西气东输二线、上海洋山LNG接收站、江苏如东LNG接收站等项目的投产,天然气市场消费量年均增速超过18%;2013-2016年,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天然气价格机制调整等因素影响,天然气市场消费量年均增速降至8.8%;2016年以后,随着环保政策的强力实施,天然气市场消费快速回暖,2018年,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消费量为993亿立方米,占全国消费总量的36.2%,占区域内能源消费总量的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底,长江经济带居民气化人口达到1.8亿,城镇气化率超过56%。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禀赋等条件不同,三个区域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特点。
1.1.1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天然气市场消费中心
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3省(市),2018年天然气市场消费量为507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8.5%,消费量仅次于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天然气市场的负荷中心。
长三角地区也是各气源供应的目标市场。供应长三角的气源包括来自西气东输管道、川气东送管道、冀宁线管道、江苏油田、东海的天然气,如东LNG、宁波LNG、上海LNG、启东LNG、舟山LNG等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天然气,多元化供应的格局明显,气源种类包括国产常规气、进口管道气、进口LNG、区域内油气田所产天然气。其中,长输管道和进口LNG供应占比达到96%。
1.1.2 川渝地区是中国天然气资源的主要产地
川渝地区是中国主要天然气产区,区域内油气田包括安岳、龙王庙、普光、元坝、长宁-威远页岩气、涪陵页岩气等,2018年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量为401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1/4。2010年以来,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2010-2013年,产量年均增长5.8亿立方米;2013-2018年,由于页岩气的商业开采,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量增加158亿立方米,其中页岩气在增量中占比67.5%。
依托区内油气田,川渝地区天然气发展起步较早,2018年川渝天然气市场消费量为234亿立方米,占全国消费总量的8.5%,占区域能源消费总量的10.4%。区域内油气田产量满足川渝地区需求有余,富余气量通过川气东送管道、LNG液化厂、中贵线管道向其他地区输送。
1.1.3 中部地区市场集中在过境管道沿线市县
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4省份,是中国天然气主干管道的途经之地,但不是主要目标市场,天然气供应来源主要是过境长输管道气和外省LNG槽车送气,区域内油气田供应不足1%。2018年中部地区长输管道供应占比达到88%,主供气源来自西气东输管道和川气东送管道,外省槽运LNG供应占比为11.4%。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来源单一,对过境长输管道的依赖性较强。
中部地区天然气市场发展依托于过境长输管道,2010年随着川气东送管道和西气东输管道二线的投产,中部地区气化进程快速推进,2018年天然气市场消费量为182亿立方米,2010-2018年,消费量年均增长18.6亿立方米,占全国消费总量的6.6%,占区域内能源消费总量的4.3%,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天然气市场消费主要集中在武汉、长沙、株洲、合肥、黄石、芜湖、南昌、九江等长输管道沿线地区,这些地区的占比达到45%。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存在差异。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呈现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发电用气三足鼎立,化工用气占比较小,发电用气占比最大。西部地区呈现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化工用气三足鼎立,发电用气占比较小,城市燃气占比最大。中部地区呈现城市燃气和工业燃料用气为主的局面,发电用气和化工用气占比较小,工业燃料占比最大。
1.2 区域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市场发展不均衡
由于长江经济带不同省份的天然气资源供应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等不同,各省(市)天然气市场发展差距较大。2018年,各省(市)天然气市场消费量中,江苏省、四川省超过200亿立方米,浙江省超过100亿立方米,重庆市和上海市接近100亿立方米,其他省份均在70亿立方米以下。呈现出东部、西部地区市场消费量较大,中部地区消费量偏低的局面。
1.2.2 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有待提高
2018年,长江经济带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8.7%,高于全国7.9%的平均水平。从分省(市)情况看,重庆市天然气消费量占比最大,达到15.3%,湖南省占比最低,仅为2.9%。川渝地区是中国天然气气源地,天然气发展起步较早,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平均水平以及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的方向来看,天然气在各省(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需要大幅提高天然气消费占比。
2 影响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因素
2.1 资源供应因素
目前,长江经济带主供气源中,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已经达到满负荷运行,增输的空间有限。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的资源主要是进口中亚天然气和新疆地区的部分国产天然气,由于进口中亚天然气基本达到中亚ABC管线输送负荷,规划的中亚D线管道预计在2025年前后投运,因此,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向长江经济带供应的数量仅能缓慢增加。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量增加将主要来自于页岩气,未来长江经济带新增天然气气源主要包括中俄东线、沿海LNG接收站、沿江LNG转运站和当地油气田增产的天然气。
2.2 管网布局因素
未来,长江经济带主要新增天然气长输管道包括西气东输三线、新粤浙、青宁线、川气东送二线,其余主要为省内干支线管道。随着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布局规划,省内支干线管道将会加快推进建设,对推动区域市场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省份为推动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出台了有关天然气管道建设“县县通”“镇镇通”的规划,未来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需求将会向国家主干管网沿线以外的地区拓展。
2.3 环保政策驱动因素
近年来,为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各地“煤改气”工程持续快速实施,截至2018年底,中国多个省区市均已经提出“煤改气”计划,并处在积极推进阶段。2018年,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相关实施方案,强调通过大力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来提高环境质量。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也提出大气环境治理相关政策,旨在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降低煤炭消费量。未来一段时期,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将会持续实施,成为推动天然气发展的主要动力。
2.4 产业转移因素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中部地区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另外,《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西部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目前,中国天然气利用主要集中于上述产业,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势必将增加天然气需求,影响未来天然气市场格局。
2.5 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
分析2004-2018年天然气消费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两者增速走势正相关,经济形势影响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长。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由之前的14.2%分别降至9.7%和9.4%,相应天然气消费增速由24.6%降至16.1%和15.5%,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由6.7%增至6.9%,天然气增速由7.2%增至17.9%。从近期中国各省(市)经济形势看,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呈现强劲的态势,而且受东部地区高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持续转移等影响,中部地区的经济走势将会持续强劲。
3 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发展形势分析
3.1 经济带天然气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
考虑影响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天然气市场发展现状,采用消费系数法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预计2025年之前,受环保政策的持续推动,天然气市场将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需求量为1127亿立方米,占全国需求总量的35%,2025年需求量为1613亿立方米。
从天然气市场需求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仍然是重要的市场负荷中心,2025年天然气需求量为800亿立方米,占长江经济带的49.6%。川渝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潜力相对较小,中部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有较大发展潜力,但是“十四五”期间仍是重要的市场培育期。
3.2 中部地区是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区域
考虑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国际油价处于低水平、环保政策驱动等影响,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年均增量在200亿立方米左右,预计2025年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量达到4200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7省2市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量占全国总增量的48%,其中中部地区4省份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量占长江经济带总增量的43.4%;2025年,中部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占长江经济带总需求量的比例由2020年的19.4%提升至26.6%。中部地区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及全国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地区。
3.3 中部地区将成为天然气资源供应成本较高区域
从全国及长江经济带天然气资源供应形势来看,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基本由区域内油气田自给自足,富余气量向东部地区输送,资源供应成本处于全国较低水平。长三角地区天然气资源供应基本由外省调入或进口组成,是长输管道的末端,由于管道输送距离较远,资源供应成本相对较高。随着赣榆LNG、滨海LNG、如东LNG、启东LNG、洋山LNG、舟山LNG、宁波LNG、温州LNG等接收站项目的新建或扩建陆续投产,2025年,长三角地区LNG接收站接收能力将超过5000万吨/年,同时考虑中俄东线及区域内油气田的供应能力,长三角地区的进口资源将会向内陆输送。
由于国际天然气供应宽松、国际油价处于较低水平,相比于国产气,新签署的长期贸易合同价格和现货价格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中部地区将会同时接收川渝(西部)地区的国产气资源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进口LNG资源。随着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资源流向将会逐步优化,中部地区成为各种资源的聚集地,也将成为全国天然气资源供应成本较高的地区。
4 推动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建议
4.1 稳步推进气化进程
随着“十四五”期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向长三角地区供应、沿海地区LNG接收站扩建和新建能力的投产、川渝地区页岩气和常规气的增产以及长输管道的投产,长江经济带的天然气资源供应能力将会大于市场需求,将出现资源富余的局面。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天然气市场需求,增强市场推动力,重点落实长江沿线地区能源发展清洁化战略,政府和企业共同引导“煤改气”工程持续实施。为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建议在2020年前后划定“禁煤区”、推动“气代煤”工程,“十四五”期间应强力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双控”政策。通过持续实施“煤改气”工程,增强天然气市场发展动力,提高天然气市场需求,将天然气市场蛋糕做大,增加天然气行业的投资机会。
4.2 降低资源采购成本
未来,长江经济带地区资源采购要降低成本,主要依赖进口LNG。国产常规气供应到长三角地区的成本在1.6元/立方米左右,页岩气供应到长三角地区的成本为1.8元/立方米左右。根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报关数据测算,在国际油价60美元/桶时,供应到长三角地区的成本为2.2元/立方米左右。进口LNG资源在长三角地区要具备价格竞争力,供应成本应控制在2.2元/立方米以下。早期签署的长贸LNG合同与国际油价挂钩比例在0.14以上,国际油价60美元/桶时,供应成本在2.5元/立方米以上。根据国内外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天然气将持续处于宽松局面,LNG采购合同与国际油价挂钩比例应低于0.12。
4.3 减少供气环节
随着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国家长输干线管道将会独立运行,省内干支线管道将逐步实现输销分离。目前,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天然气供应环节包括国家管网公司管道、省网公司管道、支线管道公司管道、城市燃气企业配气管网等。为使终端用户能够享受改革红利,建议减少中间供气环节,国家管网公司管道尽量直接对接城市燃气企业门站或对接大型直供用户。再者,应减少省内供应环节,省网公司尽量整合省内所有干支线管道,为保障偏远地区的用户利益,实施全省天然气管道“同网同价”。(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川气东送天然气销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