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9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精细化延伸、数字赋能和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明显,化工园区由规范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工作方案》聚焦石化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围绕强创新、提效益、拓需求、优载体、促合作等5方面部署了多项重点任务。
聚焦石化新形势新挑战,增强高端化供给
首先,在“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中提到,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等领域的关键产品攻关,布局建设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中试平台、数据资源节点。优化重点化肥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计划管理,完善化肥产运储销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优化中试项目核准、备案、环评等审批管理,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对聚烯烃行业来说,通用料产能增速受限。方案明确“严控新增炼油产能”“科学调控乙烯产能投放节奏”,直接遏制聚烯烃上游原料端的盲目扩张。2025年国内PE、PP新增产能虽仍达593万吨、596万吨,同比增速超14%,但相较于2024-2029年超2000万吨的规划产能,政策调控已显现“减速效应”。尤其是油制聚烯烃受炼油产能管控影响显著,2025年PE油制新增产能占比达78%(462/593万吨),其投放节奏将与乙烯调控直接挂钩,部分未批项目存在延期风险。结构端:高端化攻关提速,价值重构打开增量空间。方案将“高端聚烯烃攻关”列为科技创新重点,瞄准茂金属聚烯烃、光伏级PO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卡脖子”领域。头部企业已率先突破:万华化学20万吨/年POE装置投产破解光伏胶膜原料依赖,盛虹石化建成全球最大高端EVA基地,这类产品毛利率达20%-30%,较通用料溢价超3倍。
对化肥来说,目前中国化肥行业供需结构矛盾依旧突出,传统化肥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而高效、环保型肥料供给不足。同时在环保及人民需求日益提升的大环境下,农业绿色转型和精准施肥需求上升,但肥料产品依旧集中在传统肥料上面,这与现代农业需求匹配度失衡。《工作方案》的出台,化肥行业首先强化原料保供,稳定生产基础。化肥企业要与煤炭、磷矿石、天然气等原料供应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建立稳定的供应合同,避免季节性原料短缺导致的价格不可控局面;同时要完善化肥产运储销一体化体系,发挥全国农资集体协调作用,确保春耕、秋耕等关键时段供应稳定。其次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发展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方面需要加快发展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中微量元素肥等高效、环保型肥料。同时近几年测土配方施肥也在推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避免传统肥料的浪费污染。再次加强服务意识。引到化肥生产企业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基础上,与农村合作社、城镇肥站以及家庭农场等建立长期合作,提供施肥指导,使肥料更加高效利用。整体来看,《工作方案》出台针对于化肥行业十分及时,在政策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化肥保供提质的发展思路,相信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原料保供、产业升级及提升服务等措施,化肥行业将更加稳健,更好地支撑国家粮食安全。
扩大有效投资,科学调控重大项目建设
另外,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转型升级”的“科学调控重大项目建设”中提到:加强重大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规划布局引导,严控新增炼油产能,合理确定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防范煤制甲醇行业产能过剩风险。石化领域严格执行新建炼油项目产能减量置换要求,重点支持石化老旧装置改造、新技术产业化示范以及现有炼化企业“减油增化”项目;现代煤化工领域重点依托煤水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较好地区,适度布局煤制油气、煤制化学品项目,开展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先进材料、技术装备、工业操作系统等产业化应用示范,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工程示范。加快天然气提氦、海水提钾等项目实施。
从炼油方面来看,能源结构升级,反内卷政策推动下,中国炼厂产能淘汰进一步推动。中石油大连石化于2025年6月30日,完成全厂关停。炼油能力200万吨/年以下装置将进入淘汰阶段。除此之外,市场挤压下,地方炼厂中,长期停工炼厂增加,国内炼厂落后产能、单一产能出清步伐加速。与此同时,炼化装置升级改造步伐同步推进。裕龙石化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实现量产,大榭石化600万吨/年的改扩建项目正式投产,齐鲁石化“1000万吨/年常减压+100万吨/年乙烯”的鲁油鲁炼项目开始动工,伴随着新项目的上马,市场的洗牌在进一步加速。
从乙烯方面来看,近年来装置改造升级一直在进行中。目前规划及正在进行的相关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抚顺石化80万吨/年乙烯装置脱瓶颈改造及能效提升项目”;“万华化学乙烯装置原料多元化改造”,乙烯产能100万吨/年;“茂名石化乙烯提质改造项目”,改造完成后乙烯产能从100万吨/年提高至164万吨/年;“齐鲁石化鲁油鲁炼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乙烯产能100万吨/年;“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乙烯产能120万吨/年;“中石油大连石化(西中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乙烯产能120万吨/年,大连石化老厂区全面停产退出。另外“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12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8月底投产并产出合格品。未来国内乙烯产能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乙烯装置改造升级、小装置关停等产能退出,新规划产能也将陆续释放。且“十五五”期间乙烯新增产能较为集中,裂解单套产能多在100万吨/年及以上,新增产能倾向大型化、一体化、低碳化项目,包括近年来发展的绿氢耦合、甲醇石脑油耦合裂解等工艺技术。至2025年低,国内乙烯产能有望突破6500万吨/年,年度产能增长率或将超过18%。至2030年,结合产能退出情况,国内乙烯产能或将在8000万吨/年附近。
从对二甲苯来看,国内PX行业经历了2019-2022年炼化一体集中投产过后,近年来PX项目进入扩能瓶颈期,2023年至今国内无PX新装置投放,2025年仅有大连福佳PX装置存在扩能规划,扩能后预计PX产能增加60万吨/年至4386万吨/年。而近年来下游PTA新产能陆续投放,今年PTA已有560万吨新产能投产,年底仍有一套300万吨/年PTA新装置计划投产,国内PX供应缺口有所放大。明年国内有三套PX新装置计划投产,分别是裕龙石化、北方华锦和九江石化,新产能合计650万吨/年,尽管2026年PX产能增速在14.8%,但PX仍有新增需求,中国PX供需整体依然处于平衡状态,未来PX新产能增速处于合理水平。另外,2026年以后PX产能增速将再度大幅放缓。因此,综合来看,该政策对PX行业整体影响不大。
从甲醇来看,2024年中国甲醇产能在1.03亿吨,其中煤制甲醇产能7937万吨,占比77%;2025年中国甲醇区产能已逐步增至1.1亿吨附近,一体化配套甲醇新增项目上马使得今年产能增速进一步得到增长,目前煤制甲醇产能已超8600万吨。虽然2023年以来中国甲醇下游需求增速加快,且于2024年需求增速快于供应增速(当年需求增速6.88%,供应增速6.03%),中国甲醇供需基本面压力这几年有所缓解,供需差值也有望逐步收敛至300万吨以内,但目前政策层面已关注到甲醇潜在的供应增长压力(中国区产能占全球比重的接近六成,体量较大),随着政策明确提及防范煤制甲醇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预计远期可能会对未来新增产能审批及投放形成约束,也对甲醇市场构成长期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统计的煤制甲醇新增项目不乏一体化项目建设,如烯烃配套甲醇或者其它类别下游,因此行业产能仍有望保持一定增长;除此以外,行业也存在不少绿醇新增,对于新兴行业中远期对现有传统行业影响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针对反内卷、稳增长,国家持续发声
其实,国家针对反内卷、稳增长一直在持续发声。2024 年以来,中共中央针对“反内卷”频繁发声。2024 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相继提出防止并综合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 年7 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中央持续发力,释放了治理“内卷式竞争”的鲜明态度和强烈信号。
同时,化工行业老旧装置退出更新进行时,有望推动供给侧出清。2024 年,应急管理部、工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针对化工老旧装置,计划于2024-2029 年间依法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安全标准要求的生产装置、有序退出一批安全风险高的装置和储罐、改造提升一批在役装置和储罐。2025年,老旧装置摸底评估工作展开,20 年以上装置淘汰更新有望进入实施阶段。
总的来看,《工作方案》的出台,有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化工行业老旧产能的淘汰工作具体实施后有望引领行业供给侧逐渐优化,同时推动我国化工行业设备更新、增强化工装置整体竞争力。未来,石化工行业将逐步形成更加健康的供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