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3471
158

侯明扬:国际原油市场进入新一轮动荡期

来源:侯明扬 石油策 发布时间:2020-03-30

3月6日,OPEC+第8次部长级会议上,俄罗斯拒绝了沙特提出的“在2019年12月已达成170桶/日减产额度基础上,再减产150万桶/日至2020年底”的提议。国际油价暴跌,进入新一轮动荡期。

从事件成因上看,有限市场需求下的“零和博弈”是本次国际油价暴跌的根本原因。2011年以来,“页岩革命”推动美国原油产量持续增长,逐步成为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截至2019年底,美国页岩油产量已超过900万桶/日,支撑其原油产量增长至1300万桶/日左右,成为全球最大原油生产国。为应对美国页岩油产量提高带来的全球原油市场供给过剩,OPEC+自2016年12月形成机制,并已成功达成多轮减产协议,在2018年和2019年基本实现了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弱平衡”态势。但进入2020年后,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叠加能源行业面向清洁、可再生转型发展,原油需求预期增长受限,IHS预测第一季度全球原油需求同比减少380万桶/日。需求不足客观上强化了美国页岩油与OPEC和俄罗斯等传统产油国抢占原油市场份额的“零和博弈”,导致沙特和俄罗斯等国家将油气出口策略由“在相对较高的价格区间内出售稳定份额的原油获取收益”转向“在相对不确定的价格区间内加大原油出售份额获取收益”,直接引发本次国际原油市场动荡。

从发展趋势上看,成本因素将成为支撑国际油价近中期波动的底限。尽管国际原油市场进入新一轮动荡期,但国际油价未来持续大幅下跌可能性较小,在各类替代能源短期内无法对全球原油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的背景下,成本因素将成为支撑国际油价近中期波动的底限。一方面,由于美国油气行业基本接近完全市场化运作,从理论上看,当油价低于开发成本时,页岩油产量将停滞。据金之钧院士等权威专家估测,现阶段美国页岩油保本成本约为45至55美元/桶。另一方面,OPEC和俄罗斯等常规产油国原油边际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但国家经济与福利体系的运行成本非常高,且财政支出严重依赖原油出口收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一期《区域经济展望》中的财政平衡预算模型预测,除科威特外,沙特、伊拉克、伊朗、阿联酋等大部分OPEC产油国财政收支平衡油价均在55美元/桶以上。综上分析,不排除国际油价短期内因资本市场“反应过激”而进一步下探,但从成本因素分析,国际油价还将出现“触底反弹”,由于新冠肺炎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本次油价反弹可能会相对缓慢,近中期可能在45美元/桶上下实现“弱平衡”。

从应对措施上看,创新发展是我国石油行业应对国际原油市场动荡的关键。2019年,我国实现原油产量1.91亿吨,扭转了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下降的不利趋势。考虑到当年平均65美元/桶的国际油价和我国受资源禀赋制约较高的单桶原油开发成本,国际原油市场进入新一轮动荡期,必将对我国石油行业上游勘探开发活动影响较大。

从石油行业应对低油价的历史实践看,美国“页岩革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页岩油开发成本由最初超过100美元/桶下降至45至55美元/桶,日产量在10万桶以上大公司的桶油当量成本更是低至33至42美元/桶,支撑美国原油产量近十年来持续稳定增长。美国页岩油开发对我国石油行业创新发展的借鉴在于:一是理论创新是前提。创新性提出“源储一体、全盆找油”的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并通过“甜点优选、分级开发”策略,极大提高了石油储量基础和开发建产能力。二是技术进步是核心。超长水平井技术、一趟钻钻井技术、立体井网布井技术、密切割水力压裂技术等不断推动单井产量再创新高,开发成本持续走低。三是政府扶持是关键。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历届政府就持续对页岩油气开发给予财税优惠,大量拨款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安全饮用水法》对压裂用水豁免,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等,推动页岩油加快发展。据2017年美国财政部发布的《美国化石燃料补贴同行审议自述报告》,美国页岩油境内生产税收抵免6%,财产折耗额抵免15%,勘探开发费用抵免70%。四是金融市场是保障。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金融市场开放完善,融资渠道多元灵活、成本低廉,风险投资催生几千家中小企业在页岩油领域竞争创新,推动实现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五是油服体系是助力。美国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众多,在各自领域技术特色突出,或专注于单一地区页岩油开发,在一定领域或一定地区取得很好效果。

此外,国际原油市场进入新一轮动荡期,凸显了国内油气产量在保障我国油气供应安全中的“压舱石”地位,以及在我国能源战略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国家层面,要立足我国油气生产、消费、进口大国国情,坚守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实现“国内原油产量回升稳产、天然气产量持续较快增产”的目标,真正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作者为中石化石勘院天然气战略中心副主任)

3471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