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能源周——2019行业影响力年会中,来自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高级经济师陈林分享了十八大以来关于能源价格改革方面的内容。
进展
成品油价格机制得到不断完善,运行效果良好。价格调整常态化,各方的适应性得到增强。另外,价格变动的灵敏性增强也有利于炼化企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保证油品的正常足额供应。
天然气价格改革仍然在继续推行,采取“稳步放两头,精细管中间”的方式,通过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辅以一定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条不紊地向深层次推行。在这个过程中,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内容包括:
成本加成定价转为市场净回值定价,建立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机制
实行门站价格管理,并在2015年末由最高价格管理调整为基准价格管理
2015年理顺非居民用气价格,2018年理顺非居民用气和居民用气价格
陆续放开非常规天然气、LNG、直供用户天然气、储气设施天然气等价格
推动上海、重庆两大交易平台建设
输配电价改革全面纵深推进,电力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全国形成了以省级电力交易中心、区域电力交易中心和全国电力交易联盟为代表的较为完整的交易组织体系,全国各级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合格市场主体有8万余家;售电公司3600多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共有320个,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2018年,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放开;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也在平稳推进之中,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总售电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40%。
启示
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改革,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稳妥处理和逐步减少交叉补贴,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尽快全面理顺天然气价格,加快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有序放开上网电价和公益性以外的销售电价,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把输配电价与发售电价在形成机制上分开,单独核定输配电价,分步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由市场形成。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合理制定电网、天然气管网输配价格。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范围,逐步覆盖到各省级电网,科学核定电网企业准许收入和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改变对电网企业的监管模式,逐步形成规则明晰、水平合理、监管有力、科学透明的独立输配电价体系。在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之前,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和标杆电价体系,使电力价格能更好地反映市场需求和成本变化。
坚持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
先非居民后居民
先试点后推广
先增量后存量
边理顺边放开
坚持放开两头与管住中间的有机统一,竞争环节主要由市场发挥决定价格的作用,同时保留政府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的调控权;垄断环节则由政府按照规则定价。
坚持立足国内,借鉴国际。通过走出去,上门取经和引进来,研讨培训等方式,深入考察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市场经济国家开展监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进行研讨和创新。此外,政府通过国家发改委网站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做到了广集民意而非闭门造车。
展望
2019年,深化能源行业改革依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之一。重点行业深化改革包括:
组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管输独立,有利于进一步管好中间,输配气价格改革有望得到进一步深化。上游资源类企业实现公平接入、下游用户实现公平共享,进一步推动两头放开。
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准入限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油气勘察开采力度。国企、民企、外企三方在油气全产业链上的竞争新格局有望逐步形成,将为今后择机全面放开油气价格创造条件。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
在加强成本监审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第二个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改革,继续推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