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2019年12月9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令天然气行业参与者倍感振奋。可以预期,这项天然气体制改革中最为重大和根本性的改革措施将推动油气市场“脱胎换骨”,市场体系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供应主体将更加多元化,这将有利于加快管网投资建设步伐,促进管网互联互通,进而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降低终端用户用气成本。
管输业务的独立将会对天然气交易和交收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借鉴欧美成熟天然气市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交易交收体系的研究,结合天然气市场建设的思考,提出构想。
一、传统天然气消费产业流程
天然气具有与其它能源商品不同的特征,易燃易爆可压缩可液化,资源地和消费地距离通常较远,适宜于通过长输管道或液化装置储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天然气消费产业链逐渐形成了交易(采购和销售)和交收(接收和分输)两个流程,其中交易体现产业链的经济流(资金流),交收体现物理流,两个流程既相对独立但又紧密结合,共同完成了天然气资金和商品的流转,确保产业链的生产、运输和消费正常运转。
交易通常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天然气销售公司和上游生产供货商签订资源采购协议的过程,另一类是天然气销售公司和下游用户签订天然气购销合同(或者协议)的过程,我们所指的交易一般多是第二类。交易时买卖双方对气量、价格、气质、交付方式等责任和义务进行约定。合同包括长期合同、年度合同(或季度合同)、临时合同等多种形式。随着交易中心作用的发挥,天然气销售公司与用户增加了线上交易合同类型,合同内容与线下合同内容保持一致。
交收是天然气销售公司联合管道公司执行天然气日指定管理,从上游资源供应商处接收资源,通过管道为下游用户分输或交付天然气的过程。交易合同是交收的前提,交收是交易合同的履约。在交收运行中,天然气销售公司会根据购销计划与合同,结合资源、市场、储气库(罐)库存以及LNG罐存情况,统筹安排各环节的运行调整。管道公司根据天然气销售公司的计划编制产供储销平衡方案,优化天然气管道运行配置,维持管道平衡和合理管存,审批日指定及变更,应急处理管道各种事故,安全平稳地组织交收。
在国内天然气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三大石油公司在陆地、海上和进口天然气资源的获取和管道运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石油公司为主导建设的天然气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各自为战,互联互通不足。天然气销售公司一般都是资源、销售和管输一体化企业,凭借在资源获取和管道运营获得的绝对优势,在终端市场独家开发用户,谋取经营利润的最大化。由于管道建设的天然垄断性,天然气销售公司的用户基本都是单一气源。这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以及冬季保供的要求,在部分地区逐渐形成了双气源或多气源的供气格局,但相对庞大的消费市场而言,互联互通仍显不足。
二是销售管输同步协调。天然气销售公司联合管道公司开展销售业务,通过自身系统内部的协调和整体调控,在一定范围内做到管网运营和天然气销售的同步,实现了天然气交易和交收的有效对接,并保持了自身管网的平衡。
三是经济效益和政治责任兼顾。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优势在给天然气销售公司带来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让天然气销售公司承担了许多商业以外的责任,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市场终端用户的用气成本。
随着“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市场将改变过去天然气销售公司控制天然气消费产业链的现状,托运商——市场新角色将会因运而生,承担起原先天然气销售公司的责任和义务。托运商依照国家管网公司制定的标准规范获得天然气托运许可,他们从资源商(天然气生产商)处购买天然气并将其卖给用户,并向管输商支付管输费,以将天然气输送给客户。天然气托运商也可能将天然气储存于储气设施营运商处,以帮助实现天然气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国家管网公司今后的用户主要以托运商为主。
市场建设初期,托运商可能只有三大石油公司等少数几家大型天然气销售企业,但随着新规则的逐渐推广和适应,越来越多满足标准的市场准入者都会成为新的托运商,在增加市场参与者数量的同时活跃市场交易,形成市场化交易价格。
二、重构天然气消费产业流程
国家管网公司的运营将重构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天然气市场格局体系,尤其是管道容量交易平台和天然气商品交易平台功能的介入,交易和交收流程都将发生改变,两个细化市场将共同维持天然气消费市场运营。
一是市场角色的转变。首先是传统天然气销售公司的职能发生巨大变化。原先捆绑的管输服务业务将独立,天然气销售公司将转变为托运商,与其他托运商同台竞争。其次是国家管网公司在继承了三大油的管输业务后,负责全国管道和部分储气调峰设施的投资建设及互联互通,形成“全国一张网”并统一调度,通过管容交易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开剩余管输和储存能力,实现基础设施向所有符合条件的用户公平开放。第三是托运商和国家管网公司充分利用商品交易平台维持管网的市场化平衡。原先管网平衡的责任主要由天然气销售公司和管道公司共同承担,通过人工协调和沟通,调整资源、销售、库存等方式保持管网平衡,低效且成本高企。平衡交易市场的欠缺,造成合同各方责任解决手段单一。未来以管容平台、交易中心、平衡市场为代表的市场化交易平台将为国家管网公司和托运商开展容量和商品交易、平衡管网带来保障和选择。
二是交易模式的扩展。传统交易模式主要是双边交易,即买卖双方签订购销合同(协议),合同的信息和内容只有双方掌握,外界并不知晓。卖方负责协调管道公司管输,买方在门站交收。随着管输和销售的分离,管网的信息将逐渐公开,管容预定及剩余信息向第三方公平开放。买卖双方可以通过交易中心线上交易天然气,或者通过场外交易天然气,天然气商品交易信息通过交易中心等第三方平台公布,为托运商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天然气商品交易信息和交易模式。
三是交收模式的细化。管输业务的独立意味着天然气销售公司捆绑销售模式的逐渐分离。由天然气销售公司通过体系内部进行分工已变为商业委托行为,即托运商签署管输服务合同委托国家管网公司进行管输和交收。管输服务合同约定双方具体的责任和义务,包括上气点和下气点(或者某段管道)的最大容量。托运商指定用户的交收量(即日指定气量)不能超过预定的容量,超出或不足部分通过交易市场平衡。合同化的方式将解决过去两家(甚至是多家)内部组织在管网运行、平衡、协调、应急、调控等生产运营方面的非市场化行为。管销分离带来的交收服务模式预示着企业直接寻找上游或海外资源,预定管容,缴纳管输费后将天然气直接交付到门站供下游消费的想法成为现实。
交收模式的变化也给容量市场和天然气商品市场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带来了挑战。通过对英国天然气市场的研究发现,在成熟的天然气市场结构中,容量市场和天然气商品市场(包括交易所、OTC场外、OCM平衡市场)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发挥链接资源和用户的桥梁作用。
联系电话:010-64869662
邮箱:marketing@chinaenergydata.com
重庆能源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大数据中心)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政府推动建设的全国性专业化能源大数据平台。大数据中心由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牵头组建,于2019年3月25日注册成立。经国家信息中心授权,大数据中心独家建设运营“国家信息中心能源大数据中心”,通过整合国家政务信息工程中的全国性跨部门数据资源,以及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交易结算数据和会员企业数据等资源,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和竞争力的能源大数据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