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今年10月5日,经“OPEC+”会议一致同意,沙特和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将在11月和12月联合减产200万桶/天。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OPEC+”继在9月5日决定10月份石油减产10万桶/天之后做出的第二次减产决定,此次减产规模相当于全球原油需求的2%。此次减产政策公布后,导致油价五天连涨,一个星期内WTI原油期货上涨16.54%,布伦特原油期货上涨11%。作为世界最大的产油国组织,OPEC石油政策从成立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对国际油价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OPEC石油政策的演化
OPEC从1960年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其成员国对本国石油资源控制力较弱,无法形成合力,从而对国际石油市场施加影响。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OPEC产油国从以“七姊妹”为首的国际石油巨头手中收回本国石油资源主权后,才开始通过逐步实施一致的石油政策以有效影响国际油价。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OPEC政策变化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详见表1)。
二、OPEC近年石油政策
为了解决全球原油产量过剩问题,拯救国际原油市场自2014年以来的危机,同时推高国际油价,以俄罗斯为首的部分非OPEC产油国与OPEC于2016年组成“OPEC+”,以期通过更大的产能协作,更有效地影响国际油价走势。
从图1可以看到,2019年末“OPEC+”决定将减产额度在12月减产额度的基础上,自2020年1月1日开始上调至170万桶/天。而因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需求下降,使得“OPEC+”减产规模达到历史性的970万桶/天,超过全球原油产能10%。后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原油需求慢慢复苏,“OPEC+”开始逐步缩小减产幅度并开始增产,直至今年十二月减产。
三、OPEC现阶段产能变化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趋于短期
2000年以前,OPEC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较强,商品属性对于原油价格的影响较强。后随着美元指数对油价的解释力逐渐加强,商品属性对于原油价格的影响力减弱,而金融属性对油价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增强和显现。
对近3年OPEC产量与国际油价走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产能变化通常只对原油价格构成短期影响,叠加金融属性、疫情、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的综合影响,OPEC减产难以支撑更长时间周期内的油价上行。
总的来说,此次“OPEC+”减产虽然对短期原油价格构成支撑,但也只是短期的情绪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美元的强势上涨,对油价的影响非常显著,从3月美联储开启加息、到6月大幅加息,再到11月维持大幅加息,国际原油价格跌幅已超15%。当然,国际原油期货近几周的大幅波动,无疑彰显了OPEC等一众产油国在短期市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力挺油价的决心和意志力。生产国与消费国出现利益分歧,地缘风险激增的当下,减产等供应端热点信息可能会对国际油价构成一定支撑,原油将成为大宗商品中表现偏强的品种,不过在金融属性指引向下的背景下,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重心下移趋势仍然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