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登录交易系统
|
能源大数据中心
|
English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网站导航
不能为空
首页
南滨观察
南滨观察
交易信息
成交信息
交易公告
价格信息
LNG厂站价格
区域LNG厂站价格
天然气现货价格
川渝液化天然气价格(CYLNG价格)
价格采集
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政策指南
会员服务
入会指南
制度与规则
油气基础信息
运力服务
关于我们
中心概况
董事长致辞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
2207
120
碳中和|CCUS产业模式及成本分析
来源:能源情报
发布时间:2021-06-01
文/胡永乐 郝明强,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当前,碳捕集、利用与埋存(CCUS)技术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到2050年将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限制在
4.5×10
-4
以内的所有碳减排技术中,CCUS的贡献为9%左右。因此,全球主要能源研究机构、碳减排倡导组织、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将CCUS技术作为未来主要的碳减排技术。一方面,该项技术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另一方面,它与化石燃料系统具有良好的结合度,而且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其它行业,如石油开采、机械加工、化工、消防、食品加工和生物养殖等。该文将介绍国内外CCUS的产业发展现状、我国规模集中CO2排放源的特点,分析CO2来源成本与驱油成本界限,并提出缩小成本差距的几个主要途径。
1国内外CCUS产业发展现状
1.1CCUS产业各环节技术成熟度
CCUS是一项新兴产业,就整个产业链而言,目前还处在研发和示范阶段。但从技术角度看,其所涉及到的捕集、运输和埋存3大环节,均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可以借鉴。在捕集阶段,电力行业燃烧后处理技术已较为成熟,所有发电类型均可采用;燃烧前处理技术属新兴技术,虽然发电机昂贵(由于附加的煤气化单元),但捕集成本较低;氧化燃料技术不太成熟,应用较少,比燃烧后处理成本高。工业部门捕集技术成熟度差异较大,发展状况不一,其中从高纯CO2源捕集方面面临的技术挑战较少,相对较为成熟;而低浓度的如水泥、钢铁、炼油等行业的CO2捕集则尚待发展。
在运输阶段,运输方式灵活多样,且已在其他行业有较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其中,CO2的管道输送正作为一项成熟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但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果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该如何制定合理的全局运输规划。
在埋存阶段,石油公司在长期的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已经拥有一支系统、专业化的勘探开发工程队伍,并在地质勘探、钻井、开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内外已开展的一系列CO2驱油的现场应用,为CO2在油气藏和其他地质体的埋存做出了工程实践的样板。目前,国际上也已开展海上盐水层及废气油气田埋存CO2的示范项目。
1.2在执行的CCUS项目特点
根据GCCSI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CCUS项目超过400个,其中年捕集规模在40万t以上的大规模综合性项目有43个(含目前运行、在建和规划的项目)。图1展示了世界大规模综合性CCUS项目分布。可以看出,大规模综合性项目个数及CO2捕集量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占62%;其次是澳大利亚和中国。
从CO2排放源类型及规模来看,世界大规模综合性项目涉及的排放源有电厂、天然气处理、合成气、煤液化、化肥、制氢、钢铁、炼油及化工行业。其中电厂捕集量最大,占52%;其次是天然气处理,占20%;合成气占14%。
在平均单个项目CO2捕集量上,天然气处理、合成气、煤液化及电力行业的CO2捕集规模较大,可高达到(500~850)万t/a,平均单个项目CO2捕集量为(200~370)万t/a;化肥、制氢、钢铁、炼油及化工行业CO2捕集规模相对较小,平均为(90~120)万t/a。
1.3CCUS产业模式及驱动方式
按CCUS产业捕集、运输、利用及埋存环节的组合关系,可将目前国内外CCUS产业模式分为3类:
①CU型:产业环节组合为捕集—利用,即对排放的CO2进行捕集,其捕集的CO2直接利用于化学品、制冷、饮料等;
②CTUS型:产业环节组合为捕集—运输—利用+埋存,如美国在Oklahoma运行中的Enid化肥项目,捕集量约为0.68亿t/a,采用陆陆管道运输模式,用于CO2驱油;
③CTS型:捕集—运输—埋存,如挪威在北海已运行的SleipnerCO2注入盐水层项目。目前,世界上大规模综合性项目中,美国、加拿大及中东地区以CTUS-EOR产业模式为主,欧洲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则以CTS-盐水层及废弃油气田模式居多。
我国运行及在建产项目中,多以CO2利用为主,因此,产业模式多为CU型,部分为CUS型,完整产业链的CTUS相对较少;计划执行的大规模项目中,完整产业链、永久埋存的产业模式CTUS或CTS开始增多。
目前,CCUS产业发展的驱动方式主要有5种,分别为:政府及公共基金、国家激励政策、税收(碳税)、强制性减排政策及碳交易等。其中,激励政策包括政府或组织机构投资补贴、税收减免、矿区使用费的优惠、CO2价格担保和政府对投资贷款的担保等。需要指出的是,目前CCUS项目多处在研发和示范阶段,其主要的驱动力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国家激励政策,以及税收等因素。随着产业的发展,当从示范阶段走向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行阶段,强制性减排与碳交易市场可能成为其主要的驱动因素。
1.4国内外CCUS项目特点对比
近年来,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大规模综合性CCUS项目,其CO2主要来源于高浓度的天然气处理、化肥生产及合成气;正在建设的CCUS项目,其CO2主要来源于电厂及制氢企业;计划中的项目,捕集的对象扩展到钢铁、水泥、煤油、化工等行业。项目的CO2捕集规模在(40~850)万t/a,多数大于100万t/a,运输距离0~315km,多数超过100km。从埋存类型来看,在运行及执行项目中有62.5%是EOR项目;正在计划中的项目,CO2-EOR项目比例减少,约占46%,盐水层埋存项目增多。
中国CCUS项目与国际比较,其特点是运行及执行的项目中,完整产业链的项目相对较少,规模相对较小,捕集对象类型相对单一,长距离管道运输相对较少,盐水层埋存的项目较少。近十多年,我国相关部门加大对油田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先后设立了两期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和三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开展了理论、技术、示范工程攻关,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石油公司还配套设立科技专项。经过持续攻关,我国无论在理论、技术还是矿场试验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吉林、胜利等油田成功建成了CO2驱油与埋存的示范基地。
2我国规模集中CO2排放源的特点
2.1CO2排放量计算方法
依据国际通用的IPCC方法,计算CO2的排放量:
式中:ECO2为CO2排放量,t/a;EF为CO2排放因子;P为产品产量,t/a;Pc为产品年产能,t/a;a为产能利用系数;T为设备平均利用时间,h。
在该方法中,工业生产中CO2排放量区分为燃料燃烧和工艺过程排放2部分。由于将燃料数据和产品数据分开统计,不易反映集中排放源的特点,所以以企业产量和产能为基础,采用同时考虑燃料燃烧和工艺过程因素的综合排放因子,计算点源的排放量,汇总得到总排放量。
排放量计算中,排放因子的确定是关键,它是为燃料类型、燃烧效率、工艺工程、技术水平、减排程度以及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函数[21]。中国能源活动排放源设备体系庞大而分散,逐一实测确定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企业公布数据又受到可信度的质疑。因此,该文在计算过程中,对各工业部门分别采用排放因子的平均值(表1)。
2.2主要行业CO2排放规模及排放量构成
规模集中排放CO2的企业主要包括8个行业,分别是热电厂(装机容量较大的企业)、水泥、钢铁、煤化工、炼化、聚乙烯、合成氨、电石等。由图2可见,按排放量排序,我国主要的排放源类型以电厂、水泥、钢铁和煤化工为主,其排放量占总量的92%,其余4类占比相对较小,约为8%。
按单个企业CO2排放规模对比,煤电企业CO2排放量多在10亿t/a左右,电石、炼油、合成氨及聚苯乙烯企业CO2排放量规模相对较小,几十至几百万吨不等,一般在5亿t/a以内,煤化工、钢铁、水泥行业企业CO2排放量范围很大,一般在(1~30)亿t/a,见图3。
2.3规模集中CO2排放源分布特点
从这些规模集中CO2排放企业的分布位置来看,CO2排放源的分布与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大体相一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西部相对较少(图4)。
1)热电
热电厂属低浓度的排放源,CO2排放浓度在8%~15%,但就排放量而言,是规模最大的CO2排放源,占据了8个行业总排放量的32%。电厂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和华北及东北地区。
2)水泥
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发展迅速,其CO2排放量仅次于火力电厂,约占CO2总排放量的22.4%。水泥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和西南地区,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分布较少。水泥属于低浓度的排放源,其排放浓度大约在11%~29%。
3)煤化工
煤化工是一个新型产业,由于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促使了煤化工在我国的兴起,其每年排放的CO2约占总排放量的16.8%。我国的煤化工企业分布也具有地域性,主要分布在产煤大省山西、陕西一带,在新疆也建有煤化工基地。煤化工属于高浓度的CO2排放源,很多企业排放的CO2气体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可以用于EOR(提高采收率),大大降低了其来源成本。
4)钢铁
钢铁企业CO2年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21.2%,成为继热电厂和水泥之后的第三大CO2排放行业。由于钢铁企业需要发达的交通支持,所以钢铁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交通比较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钢铁企业属于低浓度排放源。
5)合成氨
合成氨企业每年排放的CO2约占总排放量的2.68%,虽然规模较小,但其属于高浓度排放源,捕集成本和压缩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成本优势,是优先考虑使用的CO2排放源。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一带,新疆地区也有少量合成氨企业。
6)炼化
炼化主要是指石油炼化,我国的炼油能力居世界前三,炼油企业每年排放的CO2量约占排放总量的2.29%,虽然排放量小,所占的比例也较小,但其中部分是属于石油系统内的排放源,资源利用较为便捷。
7)聚乙烯
与其他行业相比,聚乙烯企业CO2排放量相对较小,约占总排放量的1.92%。聚乙烯属于中浓度排放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在东北和新疆有少量的该类企业。
8)电石
电石行业的CO2排放量仅占总排放量的0.73%。排放浓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和东北地区。
从这些企业的排放特点和规模来看,以低浓度的排放源居多,如电厂、水泥、钢铁及炼化等行业;高浓度及中浓度的排放源相对较少,如煤化工、合成氨、电石、聚乙烯等行业。但总体上,我国几大主要产油区附近均有比较丰富的CO2排放源,其中新疆油田和长庆油田,其周围有相对较多的煤化工、合成氨和电石企业,这些都是高浓度的CO2排放源;华北油田、冀东油田、大港油田周围主要是中浓度的聚乙烯和低浓度的水泥及电力企业;而东北地区的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周围主要是低浓度的热电厂、炼化和钢铁企业。
3CO2来源成本与驱油成本界限
3.1CO2来源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CO2来源成本主要包括捕集成本、压缩成本和运输成本。目前,对电厂及工业企业CO2捕集投资的估算方法主要有3种:工程量法、回归法及规模指数法(规模因子法),该文采用规模指数法。压缩及运输成本的计算采用了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MCCOL⁃LUMDL和OGDENJM的研究方法。
CO2来源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CO2流量、排放浓度和运输距离。
对于CO2的捕集成本,主要影响因素是CO2的排放浓度和流量。如图5所示,CO2的排放浓度越高,捕集成本越低,排放浓度越低则捕集成本越高;当浓度相同时,CO2捕集成本随流量的增大而降低,但影响程度因浓度的高低而不同,当CO2排放浓度较低时,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对于CO2的压缩成本,主要影响因素是CO2流量和运输距离。流量对成本的影响趋势为:在一定流量范围,压缩成本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流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由于压缩功率的加大而需增加压缩链,使得投资和运行成本增加,因而造成曲线的跳跃。
对于CO2的运输成本,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输距离和CO2流量。如图6所示,运输成本随运输距离的增加呈幂函数递增,随CO2流量的增加呈幂函数递减,运输距离越长随流量递减速度越快。
高浓度排放源的CO2来源成本以压缩成本为主,约占90%左右;中浓度排放源的CO2来源成本则以捕集成本为主,约占60%左右,压缩成本占35%左右;低浓度排放源的CO2来源成本以捕集成本为主,约占80%左右。
3.2不同油区CO2来源成本估算
根据上述CO2来源成本的估算方法,测算不同油田的CO2来源成本。
以来源成本最低为原则选用CO2排放源,捕集成本估算结果表明:高浓度排放源在排放点的成本(捕集成本+压缩成本)多小于150元/t,但对于一些排放量较小的排放源,其成本有的也达到250元/t;中浓度排放点的成本多在108~190元/t;而低浓度排放点的成本多在270~420元/t。
经运输管道路径优化后,加上运输成本,即为至井口的来源成本。测算结果表明,如果油区附近有距离较近的高浓度排放源,且其排放量可满足油田所需的CO2用量,则其来源成本相对较低,如长庆油田和新疆油田等;如果油区附近以中低浓度排放源为主,且规模相对较小,则其来源成本则相对较高,一般要在200~300元/t以上,见表2和图7。
3.3CO2驱油承受成本测算
测算不同油田进行CO2驱油时所能承受的CO2来源成本,关键参数取值为:油价60美元/bbl、增值税17%、城建税7%、教育附加费3%、资源优惠税0.035%、所得税25%、贴现率12%、特别收益金起征点为油价65美元/bbl、税率20%~40%、实行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计征,折旧年限10年。
测算结果见表3所示。各油田CO2驱油(CO2-EOR)对CO2来源成本的承受能力因油田的产量、递减速度、埋藏深度等因素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约有27%的油田无承受能力,51%的油田虽有一定承受力,但多低于200元/t,只有23%的油田可承受200元/t以上的来源成本。
为了研究影响CO2承受成本的主要因素,设计不同的油价、不同的贴现率、不同的优惠政策、资源税减免等情形,对比分析其影响程度。具体参数取值如下:油价分别为40、50、60、70、80、90、100美元/bbl;贴现率分别为12%、10%、8%和5.58%;优惠政策分别为有无埋存补贴,补贴为15美元/t;有无资源税减免。
图8为C油区不同油田在不同油价时所能承受的CO2来源成本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油价上涨可以大幅度提高CO2承受成本。对于有一定承受力的油田(即承受成本大于零),当油价每增加10美元/bbl,承受成本增加12~92元/t。承受力越高的油田,增长幅度越大;同一油田,油价从低到高承受力增长的幅度(10美元/bbl)也有所不同,65美元/bbl油价以下,增长幅度相对较大,65美元/bbl油价以上,因需缴纳特别收益金,增长幅度减小。
图9为A油区不同油田在不同贴现率时所能承受的CO2来源成本变化柱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降低投资回报率可增加CO2承受成本。当贴现率由行业收益率12%降为10%,CO2承受成本的增量为2.65~47.38元/t,平均增加26.9元/t;当以社会平均收益8%计算时,CO2承受成本的增量为4.87~99.30元/t,平均增加56.3元/t;当以无风险资金成本5.58%计算时,CO2承受成本的增量为6.87~167.55元/t,平均增加95.2元/t,且原承受力越低,降低贴现率带来的增量越大。
分3种情况分析优惠政策对CO2承受成本的影响,分别为:当前条件下、免除资源税和给予埋存补贴3种情形。对比结果表明,资源税和埋存补贴对CO2承受成本影响非常显著,如果每埋存1t给予一定补贴,或者减免资源税,可以使得一大批原来在技术上可以进行CO2驱油而经济上却没有效益的油田,实现CO2-EOR。
3.4缩小来源成本和驱油承受成本差距的可能途径
由上述分析可见,多数油田对CO2驱油的成本承受力低于其来源成本,这之间的差距需寻求技术、政策及市场等方面的途径来填补,才能推进并且实现CCUS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以下2个方面的途径逐步改善这种状况。
1)从CO2来源环节考虑通过降低成本来缩小差距。降低CO2来源成本主要是指排放点的捕集成本,如果将CO2捕集成本降低20%~30%,可使经济可行的油田个数从19%增加到25%~29%,特别对于有低浓度高捕集成本的油田,其对油区经济可行项目的增加效果非常明显。
2)从油田埋存环节考虑争取优惠政策。通过减免资源税或给予一定的埋存补贴,能够大幅度提高国家CCUS的发展规模,尤其在低油价时影响更为显著;而且对于一些油区,必需依靠政策扶持才能开展。例如,当免除资源税和给予埋存补贴时,可使成本差值大于零的经济可行油田个数从19%分别增加到32%、43%。
如果能够同时实现降低CO2来源成本和免除资源税或给予埋存补贴的优惠政策,二者的双重作用将可以大幅度缩小成本差距,使经济可行的油田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有望将经济可行油田数量从原来的20%左右提高至50%以上。
4结论
1)对比分析了国内外CCUS项目的技术成熟度、类型、分布、规模、特点,以及CCUS产业模式和产业驱动方式。
2)我国规模集中排放CO2的企业主要以电厂、水泥、钢铁和煤化工为主,约占总排放量的92%。按浓度划分,以低浓度的电厂、水泥、钢铁及炼化行业的排放源居多,高浓度的煤化工、合成氨、电石及中浓度的聚乙烯行业排放源相对较少。
3)CO2来源成本由捕集成本、压缩成本及运输成本3部分构成,这3项成本均受捕集规模的影响,而捕集成本还与排放源浓度密切相关,高浓度排放源以压缩成本为主,低浓度排放源则以捕集成本为主。多数油田对CO2驱油的成本承受力都低于其来源成本,可通过技术、政策及市场等手段缩小其成本差距。
2207
120
相关推荐
2025-04-30
中国石化LNG直供业务首次在海南地区取得新突破
2025-04-30
到2040年,亚洲经济发展预计将推动液化天然气需求增长60%
2025-04-30
外媒:从"买油大户"到"产油能手" 中国能源地位悄然改变
2025-04-29
徐欣:《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从三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措施
2025-04-29
「天然气专题」需求淡季来临 气价中枢下移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重庆能源大数据中心
◆
服务热线
023-62897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