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登录交易系统
|
能源大数据中心
|
English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网站导航
不能为空
首页
南滨观察
南滨观察
交易信息
成交信息
交易公告
价格信息
LNG厂站价格
区域LNG厂站价格
天然气现货价格
川渝液化天然气价格(CYLNG价格)
价格采集
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政策指南
会员服务
入会指南
制度与规则
油气基础信息
运力服务
关于我们
中心概况
董事长致辞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
2026
108
天然气如何助力中国能源转型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来源:能源杂志
发布时间:2021-05-26
文 | 郭宗华(
陕西省燃气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
能源转型过渡期的思考
双碳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寻找能源转型的伟大战略决策,它的提出适逢全球经济包括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又阻碍经济复苏的时机,无疑给沉寂的社会经济各界注入一剂强心针。间歇式能源风电光电成本近年大幅降低,绿电通过电解制氢既解决了自身上网难的问题又使绿氢成本下降,目前国内发展绿氢以及灰氢、蓝氢的声音此起彼伏,给人的感觉是中国正在跑步进入零碳时代。
面对发展新能源的举国热潮,我们有必要冷静理智的思考,在新能源的商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时,如何对待传统能源?特别是传统能源中相对清洁的能源?
任何伟大的变革离不开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显然我们没有为这场变革做好思想准备,目前舆论场的某些言论有失偏颇。例如某院士会议上在谈到能源转型时说到“以电力系统零碳转型为中心,各个用能部门相互配合实现零碳转型,燃油、燃气领域维持现状,逐渐减少而不是发展和增大”;再如某大学研究院院长在会议上说“30年以后煤矿产业,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几乎不复存在”。
两位专家的言论代表了目前一种典型思潮,一是必须立即转入以电力为中心的用能模式,二是宣告了化石能源的生命周期。
在国内煤电占比70%左右的能源供应现状下,急骤转向电气化,实际上仍是以煤代煤。我们需要的是结构性替代,首要的任务是让用煤量和用油量减下来。30年后化石能源不复存在的言论太主观武断,人类离开化石能源的生活至少在目前是不可想象的。碳中和不是碳灭亡,双碳行动必须循序渐进理性发展,极端冒进不仅是对油气产业造成打击,与能源转型不利,更重要的是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
化石能源是我国能源的基石,由高碳能源到零碳能源,必然有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除做好化石能源的使用约束、排放约束、排放利用以及发展碳汇林业外,重要的是做好两个结构性替代,一个是以新能源(如风、光、氢能)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这是一次性替代;一个是以相对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因为零碳能源不能商业化应用,这是过渡性替代。至于过渡时长目前难以预测,在新能源无法应用的领域也许长期陪伴,成为“碳中和”行动被中和的“碳”之一。
能源转型过程中,过渡能源的选择是从资源的供应规模及资源排放的清洁性、使用的便捷性、消费的经济性、供应的安全性等综合因素考虑,天然气是唯一可担此大任的能源。天然气对能源转型的重要性无须置疑,天然气在中国的发展却似乎生不逢时,煤炭(煤电)的强势地位、石油价格的时而低廉、新能源的突然降临,对天然气的发展都是挑战。发达国家的天然气市场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我国的天然气市场尚处培育阶段。努力扩大消费量,壮大天然气产业,这是我国能源转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天然气消费潜力巨大
天然气作为一种物质或者说商品,它的属性是燃料,是普普通通的燃料,而不是贵族商品。天然气在能源转型过渡期的作用应以燃料为主,最应先替代的是散煤(居民炊具、中小型锅炉、工业炉窑)散油(交通工具用油),因为这一部分分散流动难以治理。在关注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国情,关注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如煤炭和石油燃烧排放的硫化物(SO2)、氮氧化合物(NOx)及颗粒物(PM)。
我国大气环境质量自从推动煤改气后有所好转,但十分脆弱并未从根本上改善。
2017年气荒前后,天然气被某些舆论炒作为优质资源,提出解决供需矛盾的策略是优质资源优化配置,所谓优化配置实质上就是谁出价高给谁用。村村通的对象—低收入者农民被认为不该用气,工业煤改气一度叫停。减煤控油增气是我国关于环境、能源方面的基本国策,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应该为这项政策正本清源,使其发扬光大,而不是一味的追逐时髦忘记初心。
天然气做燃料的优势是,做炊事燃料,温度上升快容易调节;做采暖用气,用于农户房屋保温效果好,适合于城市集中供热锅炉或热电厂;做交通燃料,特别是应用到重型交通工具上,比油清洁,比电池自身重量轻;做工业用气,适合于高温场所如工业炉窑,电燃料不能用作温度较高的场所。作为燃料根据使用的重要性来分,依次应是居民生活(包括采暖),公共福利单位,交通能源,工业燃料等,关于发电燃料及化工原料见后述讨论。
城市气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国目前的气化率约为60%,欧美发达国家约为90%,发达国家的小型城镇基本做到镇镇通,管道四通八达。
我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改革的红利应该雨露均沾,农村居民连天然气都不能使用,是件不公平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近几年村村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估计全国仍有一亿农户未用气。如果50%改用天然气,每户年炊事用气约300方,年采暖用气约1000方,全国农村年炊事和采暖用气需求将增加约650亿方。2020年的冬季供气再次紧张,部分原因就是煤改气农户开始接受用气采暖。
北方城市集中供热应使用天然气,京津冀等直辖市、省会城市已基本实现清洁采暖。但因管道不完善及价格等因素,北方大中城市集中供热仍约有30%用燃煤锅炉,估计年用煤量在一亿吨左右,若改用气,年需要新增800亿方。北方城市大约有30~40%使用燃煤热电厂供热,年用煤量约3亿吨。随着城市骨架的拉大,当初建在郊外的热电厂现在大都处于人口稠密的闹市之中,若50%改天然气,年需要新增1200亿方。南方城市这几年逐步开始城市集中供热或区域性供热,如贵阳、武汉、上海。笔者认为以采用天然气热电联产为佳,既替代了煤电又解决了供热需要。日常对医院、宾馆、工业等用户供应热水、蒸汽,冬季采暖。预计年用气量在200亿方左右。以上合计全国年集中供热将新增用气约2200亿方。
因大气环境污染原因,我国大中城市普遍限制柴油货车进城,内河沿海也在推动船舶清洁化。仅管电动重型货车和货运船舶已研发成功,但由于电池太重(约3吨多)使得货运量减少,以及充电时间长等原因无市场运营。全国目前约有700万辆重型货车,大约有50多万辆使用液化天然气(LNG),北方产煤大省如山西、内蒙、陕西、新疆,LNG重型货车占比60%~70%,南方地区占比约10%,南方地区LNG车辆保有量低的原因是LNG加气站不配套。一辆重型货车年行驶10万公里年用LNG30吨,如果350万辆改用气,年用LNG1.05亿吨,折1470亿方。全国内河沿海内贸船舶年消耗燃油1500万吨,如果50%使用LNG,年用量约85亿方,内河目前约有50艘LNG动力船。以上合计全国重型交通工具年需新增用气1555亿方,这是以气代油。
工业煤改气虽然自2017年后政府不实行一刀切,但因蓝天指数要求,各地仍设法推动工业煤改气。全国冶金行业和建材行业仍有小型锅炉、工业炉窑燃煤,年用煤量约1亿吨,若改用气年需新增天然气800亿方。
综上所述天然气新增用量:农村生活和采暖用气650亿方,城镇集中供热2200亿方,交通用气1555亿方,工业用气800亿方,合计5205亿方。
这是我国以气代煤代油的最后一场硬仗,这是任何新能源可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能替代的刚需。关于天然气发电,行业内也有专家认为目前应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替代煤电,但笔者认为散煤散油燃料的替代供应未解决之前应慎用发电。如果用于发电,应优先用于替代城市煤热电联产项目。天然气化工亦应发展,在供量有限、成本偏高的这几年,天然气化工有些萎缩。在夏秋两季供大于需时,可大量用于天然气化工项目。笔者认为天然气化工将来是平衡夏秋与冬季峰谷的压舱石,但需要制定一些特殊的价格和供应政策,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见后述。
管住价格 培育市场 壮大产业
我国天然气的增长率2017年、2018年分别是14.8%、17.5%, 2019年、2020年分别是的8.6%、7.5%,分析这一组数字发人深省。前两年环保政策给力,虽价格一路坚挺,但依然欣欣向荣,后两年环保政策弱化,虽价格有高有低,但总体每况愈下。国内已有气田夏秋关井压产, LNG接收站气化规模日渐式微。价格偏高,供应不能保证,如此的游戏规则使用户望而生畏。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的倡导者忘记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即公平自愿,如果不是环保政策的强硬,前几年的繁荣是不可能的。
任何商品性能上即使占有优势,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是取决于价格。正是价格市场化,使天然气行业从兴旺走向衰落。
市场化不是解决供需矛盾的万灵之丹,那个“导师国”市场经济下的天然气(页岩气)发展一直是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去冬今春疫情下的停电停气,能源价格疯涨,出现冻死人的现象使世人惊呆。其国天然气的市场化历史将近半个世纪,比起我国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市场化的神话。面对几乎腰斩的天然气增长率,上游国企已认识到皇帝的女儿不是不愁嫁,主动出击寻求下游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影响上游企业(包括气田开采、陆地引进、LNG接收站)投资的积极性。
沉重的环境欠账,艰巨的双碳任务,中国天然气这个幼嫩的产业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将难以担起过渡能源的大任。
中国天然气不宜走价格市场化的路子,笔者认为应实行“政府管制价格和政府监管市场”的方针。在价格管理上冬春防止任意涨价,夏秋防止恶意竞争。在气量分配上保证民生用气,供应紧张时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天然气利用政策》规定的利用顺序,依次切断非民生用气。为此建议将能源主管和能源监管分为两个独立部门,能源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物价管理、宏观管理。能源监管部门的职责是独立监管,依法监管、政企均管。建议赋予国家管网公司一定的行政权,使之在运行机制、气源调配、管网发展等方面更为主动灵活,且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国家管网公司当然也要实行严格监管,以防止成为新的垄断实体。今天的管制是为了培育市场,为了明天更好的放开,不是某些人批评的“逆市场化”。参与主体多了,供需矛盾解决了,当然可以实行市场化。
供应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讨论
前述为中国天然气消费预估了5205亿方的新增量,实行这个目标的可行性有多大?2020年的消费量是3259亿方。同比增长8.6%;天然气总产量达1888亿方,同比增长9.8%;进口量10166万吨,同比增长5.3%,对外依存度约45%。近两年的天然气增速下降,主要原因是价格问题,如果价格合适,天然气的需求量无疑有较大的释放。前述预估的新增量加上去年消费量是8464亿方,如果保持年10%的增长率,10年时间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国内总产量按10%的增长率(2020年天然气产量增长率9.8%),10年时间产量可达4897亿方,此时需进口3567亿方,对外依存度可达42%。
三条陆地进口管线、中俄西线的建设以及沿海现在运行的22座、正建的20多座LNG接收站,将为中国天然气消费提供有力的进口支持。供应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应该未雨绸缪,但不必操心过度。日韩两国均是LNG进口大国,对外依存度高达95%以上。可能有人提出日韩是那个“导师国”的同盟国,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有道理,经济利益的杠杆同样在盟国之间撬开间隙,如德国对北溪2号的坚持。世界秩序正在悄然生变,退一步讲即使因政治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进口困难并不可怕,天然气不是军事能源,我国自产气有能力保证14亿人民民生用气。冬季缺气还要加快储气库的建设,不断完善管网建设。
通过上述关于国内天然气新增消费量的预估可以看出,冬季采暖用气约2700亿方(农户500亿方,城市2200亿方)。天然气消费的峰谷值太大,北京冬季和夏季的日用气量之比平均值5:1,极端值是7:1;西安是7:1,极端值是10:1。
这是中国天然气供应的不可承受之重,即使加大储气库、调峰站的建设,输配管网的设计也不可能放大10倍建设。唯一的方法是推行峰谷价格,鼓励工业用户冬季停用少用,夏秋多用。天然气化工用气可以作为这一类用户,天然气化工目前用气占比18%,大约有530多亿方。对待此类用户甚至包括对季节性不敏感产品的其他工业用户,冬春两季供应紧张时动员这些企业将合同用量贡献出来,供方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在夏秋两季降低价格促使大量用气。国家可给这些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让其增加生产线,气源富余时开足马力扩大生产。这些企业实际起到了削峰填谷作用,有理由获得资金补偿或低价气源,也有利于上游健康发展,这是从运行机制上需要改革的事情。
2026
108
相关推荐
2025-04-30
中国石化LNG直供业务首次在海南地区取得新突破
2025-04-30
到2040年,亚洲经济发展预计将推动液化天然气需求增长60%
2025-04-30
外媒:从"买油大户"到"产油能手" 中国能源地位悄然改变
2025-04-29
徐欣:《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从三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措施
2025-04-29
「天然气专题」需求淡季来临 气价中枢下移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重庆能源大数据中心
◆
服务热线
023-62897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