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本世纪在石油天然气总体供大于需和油价相对低的背景下,2020年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油气行业战略转型的问题被提上日程。对此,大型石油公司间出现了观点分歧。
1 能源转型与石油公司转型
本世纪以来,环境保护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对环境的污染被列为污染物来源之首。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关注的对象不仅限于雾霾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涉及甲烷和多种有害物质。不仅煤炭、石油,包括相对清洁的天然气,都被列入限制发展的对象[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人们希望至少本世纪后期应该是与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油气时代的能源构成优化历程,也有理由期待本世纪末在油气时代之后出现以“碳中和”(或称为“净零碳排放”)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时代。
上世纪末以来,总体上逐渐明朗的油气供大于需背景下出现了相对的低油价时期(以布伦特原油价格计,仅2011-2014年出现年均油价达100美元/桶左右)。与此同时,环保的呼声大为高涨,多种新能源开始登上经济舞台,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某些新能源在价格上可与化石能源竞争的现象。由于新能源的规模基数小,许多国家出现了新能源年增长率为两位数的情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重创了世界经济,也使油气行业出现了空前的困难。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或难以盈利,既使是资本雄厚的大型石油公司,也受到了明显影响。油气公司发展战略方向的调整似乎不再是一个遥远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提上日程的抉择,公司“转型”成为热门话题。多数人理解的“转型”是指国家或大公司在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各种能源比例的重大变化,但广义地说,还应该包括管理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为使问题简化,本文的讨论仅涉及比较狭义的“转型”概念。从这个角度上看,“转型”的本质是能源构成的优化,对此,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大型石油公司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一些石油公司要实现向新型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根本性转变;一些石油公司仍坚持以油气业务为主体,适度涉及新能源;更有相当数量的油气公司处于犹豫观望中,制定带有折衷性的转型对策。
2 实现向新型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根本性转变
观点:可再生能源时代将提前到来,石油公司应争取主动,未雨绸缪
持这类观点者认为,这次疫情对经济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可能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类似[1],它将使世界石油生产的峰值提前出现,化石能源的缩减和可再生能源的增加使得本世纪中叶就可能出现净零碳排放。与此同时,总体上石油的供应能力大于消费能力,长期的低油价、趋高的勘探开发成本,将使油气公司赢利更为困难。面对“已近黄昏”的境地,大型石油公司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一方面缩减化石能源的投资和生产,另一方面要逐步增大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力度,以实现从油气公司向综合性能源公司(道达尔公司称为“大能源公司”)的转变。持这种观点者欧洲石油公司居多,其中以bp公司为代表。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欧洲(特别是中、西欧)是油气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而且与发达的经济相对应,人民普遍有相当高的环保要求。欧洲的石油公司对未来能源构成变化的估计与欧盟的要求基本一致,反映出政府和民意的主流意见,被认为是向左转型。
以bp为代表的欧洲大型石油公司行动方案
2020年3月,bp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陆博纳(Bernard Looney)一上任就围绕“重构能源,重塑bp”的主题发表演讲,指出要做能源转型的先锋,配合欧盟的要求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资源的生产,现在我们将把重点转移到为客户(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上”,因而“我们必须改变”[5]。此类石油公司的动机在于抢占先机,避免陷入被动局面。为此,bp公司对其碳排放应包括的范围做了相当严格的规定,不仅涉及公司自身拥有及可控的能源产生的直接排放(即“范围1”)和公司购买外部能源产生的间接排放(即“范围2”),还包括公司提供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即“范围3”),达到所谓“绝对减排”。2020年8月,bp公司出台了最新10年发展战略。首先要大幅度削减(包括出售)油气产量和炼厂产能,要求从2019年起的10年内,公司油气产量从260万桶油当量/日减至150万桶油当量/日,降幅超过40%;炼厂产能从170万桶/日减至120万桶/日,降幅达30%;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从2.5吉瓦增长到约50吉瓦;生物能源产量从1.2万桶/日增加到10万桶/日以上;氢能业务增长到拥有核心市场10%的份额。bp还毅然决然地退出化工市场,将其具有相当盈利能力的全球化工业务,以5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英力士公司。与此同时,bp公司每年向低碳领域投资50亿美元,10倍于当前的年度低碳投资额,使其有能力继续大力收购可再生能源公司的资产和股份。
壳牌、道达尔、埃尼、挪威Equinor等石油公司都采取了与bp类似的政策,仅在拟达到净零碳排放的时间和某些数字上有差异。有评论认为,bp公司大大削弱了有长期运营经验且在2020年三季度已转入盈利状态的油气主业,转而经营盈利尚不确定的可再生能源,针对此评论,bp公司指出,每年仍保有约9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油气业务,并以其盈利进一步支持新能源的发展。
3 坚持以油气业务为主体,适度涉及新能源
观点:近中期公司仍应以油气业务为主体
与上述欧洲大型石油公司发展战略明显不同的是北美石油公司,其中以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公司为代表。它们认为,从近中期看,油气仍有丰厚的资源基础和现实的赢利能力。油气业务作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不但不能削弱,还要针对不同对象进一步加强。进一步看,即使到本世纪中期的某个时间点(该时间点明显晚于bp公司等的预测)油气产量达到峰值,在其缓慢上升和下降的不短时间内,仍需要采出相当多的油气资源,大多数重要产油国目前保有的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远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仍需大力进行新区新领域的开拓,探明更多的油气储量。咨询机构预测,未来30年内,油气上游投资或将高达9万亿~20万亿美元[7]。目前,许多新能源在价格和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尚难达到预期要求,甚至还有相当程度的亏损,往往要以公司在其他方面的收入来平衡,或要求政府给予直接或变相的补贴。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新能源,需要一个与传统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在价格和稳定安全供应方面竞争的过程,待逐步成熟后,才能在经济性方面具备大量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因此,对新能源的投入应慎重,只宜进行适度投资。埃克森美孚公司和雪佛龙公司明确表示,不会跟风净零碳排放目标,宁可更加注重与新能源有关的基础研究。埃克森美孚每年以10亿美元投入技术研发,其中许多与新能源技术和降低碳排放有关。在这方面,雪佛龙也先后投入了11亿美元资金。在新能源的发展上,它们宁愿做“追随者”,而不是“先行者”。对此,埃克森美孚公司的董事长表示,仍将专注于成为一个安全低成本的“大油气”运营商并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这类公司被认为具有“保守倾向”,是“向右”的典型。
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为代表的北美大型石油公司行动方案
在上述战略思想指导下,即使处在疫情期间公司现金流紧张的背景下,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仍然尽可能进行油气资产的逆市收购。雪佛龙公司在2020年7月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了独立油气生产商诺布尔能源公司价值130亿美元的油气资产,成为2020年至今规模最大的油气资源并购交易活动,从而成为二叠纪盆地和科罗拉多州部分优质页岩气资源的所有者,同时获得诺布尔能源公司在东地中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利维坦气田的使用权[9]。埃克森美孚向国际金融机构借款,筹措巨资去大力发展前景良好的圭亚那海上勘探开发项目,为此宁愿大幅裁员并削减在某些国家/项目上的投资。戴文公司经过数年上游资产优化调整,已成为当前美国财务状况最好的石油公司之一,它以退出加拿大部分油砂和巴奈持盆地部分经营状态不好的页岩资产为代价,现金收购了二叠纪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的页岩资产,从而超越先锋能源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页岩油生产企业之一。采取类似策略的还有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和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沙特阿美公司2020年6月依托沙特主权基金的公共投资基金,收购了沙特石油基础工业公司70%的股份,形成采油炼油一体化,从而突出了油气主业[10]。必和必拓公司2020年10月初以超过5亿美元价格收购了赫斯能源墨西哥湾深水油气业务,成为2020年下半年较有影响力的并购活动。
可以看出,持类似战略的各公司(包括澳大利亚的公司)所依托的地区正是油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从经济运营上看,过分激烈的能源结构调整不但影响公司已经很紧张的盈利状况,还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它们的对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要求和民意。这些公司坚持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发展对油气仍有巨大需求,油气产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谈不上是什么“夕阳产业”。
4 带有折衷性的转型对策
带有折衷性的转型
以bp和埃克森美孚为代表的两种公司的转型做法,具有一定的端缘性,许多公司(包括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处在两种类型之间。这类公司数量众多,美国的康菲公司可作为代表。康菲公司作为气候领导委员会组织的成员,在各种减排指标上不得不表现高调,但在许多具体措施上远没有那样激进。例如,原则上同意2050年实现近零碳排放,但在具体的过渡目标上打折扣,仅要求其碳排放强度从原定的降低5%~15%变为2030年降低35%~45%;控制碳排放的范围仅包括“范围1”和“范围2”,不包括“范围3”,进行所谓“相对减排”。更重要的是,康菲公司的工作目标中没有涉及可再生能源,仍然是一个标准的石油公司。2020年10月,该公司以97亿美元的价格并购康桥资源公司(Concho Resources),这意味着它不仅没有减少油气产量,反而要大幅度增加。康桥资源公司是美国上游碳排放方面表现非常优秀的页岩油气公司,其碳排放强度仅为二叠纪盆地同类公司的1/2,其技术优势有利于合并后康菲公司提高碳减排业绩。实际上,大多数石油公司都采取了类似康菲的这种折衷态度。即使在目前经营困难、现金流短缺的情况下,许多石油公司仍然大笔收购油气资产,以相当多的投资去开拓新区新领域,说明它们仍看好石油行业前景,认为直到本世纪中期仍有相当比例的油气需求。
相当数量的油气公司处于犹豫观望中
目前,油气和能源行业的未来在许多方面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公司的生存状况也不相同。特别是作为发展基础的能源构成、所掌握的新能源技术和综合成本皆有巨大差异,迫使这些国家/公司对能源转型持有不同的态度。
从2019年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看,北美为81.7%,中西欧国家的代表德国为77.4%,作为东欧(所谓“新欧洲”)国家代表的波兰高达93.0%,非洲总体为91.4%。显然,这些国家或地区对能源转型的要求有所不同。从全球来看,2019年化石能源所占比例仍高达84.3%,其中煤炭高达27.0%,从降低碳排放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矛头首先指向减少煤炭的用量和比例。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继续缓慢增加的背景下,仍需要增加石油特别是天然气的产量,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居能源构成之首,则是排序较后的事情。在这数十年内,可能出现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不得不使许多公司特别是实力不够强大又缺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公司处于某种犹豫观望状态。在目前的困难局面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首要面对的是生存问题,然后才可能拿出相当比例的资金去优化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