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2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至此全国两会正式结束。
5月21日和22日,我们称为“两会”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终于在北京召开。
5月28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人民大会堂闭幕。
在闭幕式上,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
会议表决通过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决议指出,会议充分肯定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来常委会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安排,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此外,会议经还表决通过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两会有很多不同。首先,两会召开时间由此前的3月推迟到了5月;其次,今年的两会的召开时间缩短了4天半;最后,就是今年的两会没有设定具体的GDP增长目标。
以上三点说来都是受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影响,两会虽然推迟,但能在5月召开,一方面说明了国内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另一方面两会的召开也给人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政策风向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今年能源行业的基调。其中涉及能源行业的热词主要有以下几个:新基建、能源安全、降电价以及生态保护。
热词一:新基建
新基建是今年国家提出“两新一重”建设的重点,所谓“两新一重”,简单来说,两新分别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是指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其中,第一个“新”就是新基建,这也是新基建首次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当中。
新基建的说法是从老基建来的,老基建就是我们常说的“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等)。
今年的新基建,要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要建设充电桩,还要推广新能源汽车。
从政府预算投资安排6000亿元来看,“两新一重”有保消费、调结构、增后劲的任务,同时还要激发新消费,帮助产业升级。
我国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保消费、调结构等任务以外,更是为了在未来的投资中抢占先机。
在世界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既服务和保障疫情防控,又能让中国在未来占据科技领先和经济前沿。
未来5G、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相对老基建将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热词二:能源安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气、电力产供销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
保障能源安全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六保”思想中的重要一项。所谓“六保”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保”既是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也是今年稳定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
回到能源安全问题,能源行业涵盖了煤电油气等传统行业,又涉及新能源、环保等新兴领域。所以,制定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不仅事关今后我国的能源安全,也关系着未来能否抢占能源技术的制高点。
我国的能源禀赋是煤炭为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所以煤炭利用仍以清洁和高效为方向。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去年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改为发展可再生能源。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政府将控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模,将其从前期的高速发展导向为更加规范和优质的发展道路上来。
在油气行业,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很高,分别达到了70%和40%以上,因此在世界疫情的影响下,虽然石油价格大幅下降,但仍要紧抓国内油气生产,同时要增强油气储备设施建设。
热词三:降电价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相继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这意味着这项“电费降5%”的阶段性政策将延续执行。
那么降费空间从哪里来?两大电网今年年初就明确表示,阶段性减免电费是两网“自掏腰包”,比如国家电网称,“阶段性降低用电成本政策涉及的所有减免电费,不向发电企业等上游企业传导,不向代收的政府性基金分摊。”
热词四:环保
在生态保护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加快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等。李克强总理说,今年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决不搞形式主义。总的来说,两会为今年的能源行业发展确定了基调,能源作为经济的基础产业,既要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又要立足于改革和创新,当然,在疫情的非常时期,能源企业也要做好准备过“紧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