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的突袭,带来了本轮史诗级的油价下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面对低油价,该如何审慎地进行战略定位?
面对当前新冠疫情以及油市低迷局面,首先需要冷静思考,区别分析种种问题。
冷静思考,区别对应
首先,要把金融投机与实际供需变化区别开。
尽管油价和需求受疫情影响,出现同步下滑,但出现负油价是在特殊时期的极端现象,是一次“黑天鹅”事件,负油价是金融投机带来的奇观,并不代表石油正常交易的价格,这个世界上除了在华尔街的投机交易中存在-40美元的价格,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不花钱买到石油。
中国的金融机构不应该让中国老百姓去美国的资本市场投机,市场不是你建的,规则不是你定的,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能够让投机者赚钱?投机者也要改变心态,总是想着“抄底”赚个盆满钵满,没有人会让你们发这个财。国际金融投机由于资本规模太大,严重扭曲了油气供需关系,给经营者造成巨大压力和风险。
这次出现负油价,对于油气企业投资带来长期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他们从金融市场正常融资,将会影响未来油气行业的长期的持续发展。
其次,要将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区别。
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是疫情的失控,谁也没有料到在中国闭卷考试后,欧洲和美国拿着中国的考题和卷子,把题答成这样。新冠肺炎是一个突发事件,目前石油需求大幅度减少和经济下滑,主要是疫情的影响。
但是,疫情终将过去,不可能长时间影响人类的生活。经济社会的活动将会逐步恢复,石油的供需关系也将逐步恢复正常状态。所以,对于每一个国家而言,都不应因为疫情影响他们的长期战略,人类社会的运转还需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2008年国际油价从147美元跌到30-40美元,但很快又回到正常的状态,这一次因为疫情加剧了需求和价格的异常波动,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过去,供需关系和价格也会逐渐回到正常的状态。
我们讲油价:“短期看投资,中期看供需,长期看技术。”这一轮油价下行主要是美国页岩油技术进步,产量增加,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全球出现供大于求。
尽管低油价会打击美国的页岩油气公司,会有相当一批企业倒闭,但是,页岩依然在脚下,技术和装备依然在那里,掌握技术的人也在那里,目前的低油价不可能持续,因为它背离了全球绝大多数油田的开采成本,只要油价回升,页岩油马上就会卷土重来。但是,要维持页岩油能够顺利融资和持续生产的油价要维持在40美元左右。
第三,将应对突发事件和解决深层问题区别。
中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安排,一面要积极应对好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另一面要利用这个契机解决一些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深层问题。
疫情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特别是比较其他国家应对疫情的不力状况后,中国人民对于我们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和自信,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历史契机,将一些改革深入推进。
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重点放在了市场经济上,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足,以为少数国有企业垄断似乎就代表了社会主义,但是这次疫情,让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不仅仅是集中全国力量支援湖北武汉,也不仅仅是给每一个病患免费治疗,更重要的是调动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去应对困难,全社会共同维护大家的整体利益。
疫情之后,一些企业借助新基建的“特高压”,大规模建设燃煤火电,在没有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大量进行近期内看不到收益的投资,而那些有助于能源革命,能够调动全社会创新投资积极性的配电网智能化建设却没有提上日程。而这一类问题在我们目前经济社会利益的格局中,急迫需要深化改革。我们要更多地研究未来中国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优势和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制度安排。
有备无患,确保安全
如何在低油价下保持国家能源安全,这也是一个挑战。
目前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72.5%,美国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只有67%,中国每天进口原油超过每天1000万桶,美国历史上最高的进口额只有900多万桶,而现在成为出口国,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压力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而全社会对此认识不够。
过低的国际油价和国内的政策导致目前仅存的不到2亿吨的产能,造成国内主要经营石油的公司面临严重亏损,中石化一季度亏损191亿,中石油亏损162亿。中国的石油开发难度大,中石油在新疆的大沙漠里打8000米深的井来开发石油,中石化在重庆涪陵的群山峻岭中打页岩气,开采成本必然非常高,当然这些企业需要通过改革来降本增效,必须清楚即便降本增效也无法应对20美元一桶的石油。
现在很多人说要更多地进口石油,将国内的石油留给子孙后代。但是,他们不知道石油开发也是一个持续学习创新的过程,这种学习创新一旦中断再想捡回来就不容易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造大飞机,80年代改革开放“造不如买”,结果后来想再捡起来,技术、人才、装备全没有了。
在重大经济危机出现后,保企业比什么都重要,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保市场主体。企业是一个组织,企业在人就在,技术就在,能力就在。
在这次危机中如何保护好中国的企业至关重要,不仅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些大企业,还有大批的从事油田服务和装备制造的中小企业,还有可再生能源等一系列的新能源企业,这些企业很多是民营资本,更加脆弱,国家应该有意保护这些企业。
金灿荣教授说,中国在疫情后面临来自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法律战、舆论战,压力前所未有。必须意识到,我们将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底线思维,什么是底线思维,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对于可能发生的变化必须有备无患。而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石油安全是一个重大的考量,没有持续稳定的石油供应中国经济社会将无法运转。
西方的选举制度必然导致一些西方政府和政党政要进行甩锅,把事情办成这样,不甩锅无法面对选民。根据历史的经验,要转移选民的关注点,除了甩锅还可能制造地缘军事冲突,有一些敏感的地区可能会发生冲突,必须注意东亚地区和海湾,一旦海湾发生冲突,中国的原油运输通道将会受到威胁。
长远布局,跨越发展
如何在后疫情时代下保持国家竞争优势,是我们现在需要认真布局的。如何在后疫情时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培育经济长期发展的新动力,将是中国面对的更大挑战。不受低油价干扰,中国更应该思考如何抓住机遇,成为未来能源转型的领跑者。
一方面,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光伏、电动汽车、能源互联网等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需要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就业。目前全球疫情,对于中国的新能源企业造成巨大压力,面临油价急剧下行,国外出口订单减少,而国内也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市场需求下降,产业压力极大。
另一方面,中国的光伏行业无论在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是在成本优势和产能优势方面都是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国家应该积极保护。国内将启动3.9万个老旧小区改造,能否将分布式光伏和充电桩纳入小区改造,继续增加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供给中的比重,是能否有效缓解新能源企业压力的关键。
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从外循环驱动转向内循环驱动,中国仍有5亿多农村人口,还有大量城市人口都需要提升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应该将更多资源向国内转移,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一些传统行业借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冲动,特别是特高压挤入新基建,大量燃煤火电在没有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四处开花,浪费了大量资金,占据了大量市场空间,严重挤压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空间,这时一定要及时遏制并避免此类问题蔓延。
疫情后我们要政策前导,长久安排,稳步推进。通过新基建,发展新技术,拉动新需求,创造新就业,在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博弈中保持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