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当前,中国LNG接收站保税业务版图正不断扩大,多个沿海港口依托保税政策,积极开辟LNG贸易新路径,推动港口从“能源通道”向“绿色枢纽”升级。
“大鹏公主”号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成功靠泊中国石化青岛LNG接收站,深圳盐田港保税LNG加注量同比增长161.4%,天津建成北方首个双LNG保税仓库,潮州粤东首个保税仓库启用,宁波“绿能港”加注码头改造完工……当前,中国LNG接收站保税业务版图正不断扩大,多个沿海港口依托保税政策,积极开辟LNG贸易新路径,推动港口从“能源通道”向“绿色枢纽”升级。
多点开花,区域成果显著 “以往接收站的上游资源主要流向国内市场和出口转运,现在各大接收站纷纷新增保税业务,以提升港口的竞争力。”隆众资讯天然气分析师刘蓓道出LNG接收站保税业务热度攀升背后的原因。 目前看,LNG保税仓拥有货物存储、船舶加注、贸易服务等等多项功能,仅今年前7个月就有5个接收站先后落地保税业务,保税储罐数量增至14座。 在华南地区,深圳盐田港表现最为亮眼。今年1—7月,该港保税LNG加注量达13.4万吨,同比增幅高达161.4%,保税燃料总量43.4万吨,同比增长40.7%,助推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7.3万标箱,同比增长8.9%。 中海油(深圳)国际船舶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叶荻深表示,过去完成一次大型LNG加注,通关环节耗时约72小时,需提交22份单据。而在深圳海关新模式下,只需提交5份单据,通关时间压缩至8小时。 在环渤海地区,天津已建成北方首个双LNG保税仓库保供格局。今年7月中旬,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保税仓库正式启用,与国家管网天津LNG保税仓库共同服务京津冀地区。 此外,潮州、珠海、宁波等地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多点开花的空间布局。
灵活与成本“双红利” 作为海关特殊监管的“国际能源中转站”,LNG保税仓库正在释放显著的经济效益。 从存储周期看,整罐保税罐是海关批复的主流保税罐,即罐内除底仓外皆为保税货物,不可混装。从存储周期看,保税仓储货物存储期限为1年。确有正当理由的,经海关同意可予以延期;除特殊情况外,延期不得超过1年。刘蓓表示,“货物有保障、时间周期长”对资源方而言具备较强吸引力。 此外,保税仓库内的进口LNG经报关但暂缓缴纳税款,企业可自由选择将保税LNG返装上船转口销售或缴纳关税增值税后在国内流通,贸易灵活性大幅提升。 “比如,青岛董家口27万立方米保税罐启用后,预计年降低企业资金周转成本超2亿元。保税政策允许企业在LNG进口时暂缓缴纳关税和增值税,大幅减轻企业资金压力。”一位从事LNG接收站保税业务的人士坦言。 从实际业务开展情况看,船舶LNG加注方式类型较多,内河船舶通常多采用岸基式加注和加注趸船加注,而沿海船舶则以加注船加注和槽车加注为主。转口贸易和船舶加注是目前保税业务的核心方向,保税业务也为下游市场带来新需求。 从接收站运营角度看,船舶加注一次LNG的费用取决于LNG燃料价格和船舶燃料舱容量等因素,目前进口LNG到岸价格在4300元/吨左右。“若一艘船舶燃料舱加注需求为500吨,按此价格计算,加注一次LNG的费用约为215万元,因此对接收站而言,船舶加注需求集中,单次出货量较大,是良好的下游消费渠道,可有效提升接收站周转率,为接收站和上游资源方创造盈利增长点。”刘蓓表示。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保税LNG业务呈高速发展态势,但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目前保税储罐主要集中在深圳、天津、宁波等大型港口,粤东等地区虽已起步,但规模较小,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还有一个关键是监管模式创新需求迫切。”上述LNG接收站保税业务人士说,“2022年天津自贸试验区出台的《保税油气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开放式申报、验证式监管等监管方式’,但3年过去,这种创新监管尚未广泛落地。” 而深圳海关虽在推行“一口办理”平台优化,但跨关区业务协调仍存障碍。比如,今年5月完成的珠海至深圳跨关区保税LNG加注业务,凸显关区间协同的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船舶LNG加注方式多样,内河船舶多采用岸基式加注和加注趸船加注,沿海船舶则以加注船加注和槽车加注为主。但多数港口设施仅适配单一加注模式,缺乏多元化加注能力,基础设施适应性存在不足。 面对挑战,行业正在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目前,多元化燃料布局成为港口发展方向,功能综合化加速推进。潮州港正构建“油气电氢”综合能源补给网络,打造零碳航运示范区;天津则致力于从能源通道向绿色枢纽升级,吸引更多企业开展多样化LNG业务。在绿色航运浪潮下,各港口竞相升级LNG加注能力。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各港口竞赛的终点不止于LNG,一场场“即到即供、即加即走”的高效作业证明,保税LNG业务不仅是贸易便利化的注脚,更是港口竞争绿色转型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