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项目简介
在不同环境和气候变化条件下,河流体系的形态可能会进一步分化。如果从整个地质历史时期的角度考虑,其形态变化则更大,会导致河流沉积具有多种沉积模式,其模式决定了沉积物的岩石物理特性、沉积体的个性化特征等重要属性。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沉积物岩心数据进行了分类,岩心取自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之一——阿根廷巴拉那河。将自组织图应用于岩心沉积构造的无监督聚类。该方法适用于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岩心、井眼地球物理以及不同规模和品质的露头等。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初步实现:(1)自动区分沉积环境;(2)量化沉积物沉积的垂向和横向变化趋势;(3)改善引起河流沉积的一般和独特动力学特征的解释。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岩心识别重要的沉积模式,揭示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的区域沉积模式。
技术创新点包括:(1)压裂过程可控。可以控制适合每个地层和油气井的最佳压力和时间,在0.1~0.5秒内可以产生30000 磅/平方英寸的高压,释放大量高压气体压开地层,改善裂缝的形成和生长。(2)产生多条径向裂缝。推进剂爆燃产生巨大压力,形成含4~8条径向裂缝的椭圆形压裂带,有效裂缝面积更大,平均裂缝半长是常规水力压裂的2倍。(3)“自支撑”机制。产生的裂缝通过应力波扩散,从岩石边界反弹并将裂缝与目标层隔离,岩石破碎之后“自支撑”。(4)实现压裂层段有效隔离。可以实现最佳压力分布,还可将目标区域单独隔离出来,防止高压气体沿井筒逸散,能更好地穿透储层,延长裂缝。
ForeSite平台通过参照历史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和物理模型,形成直观可视化界面,借助数据分析提高生产效率。其主要功能包括:(1)实时监控数据,在监测到关键参数变化时发出智能预警,通过移动设备传输;(2)通过将客户油井示功图特征与示功图库数据对比,进而诊断每口油井的性能问题;(3)采用任何频率收集数据,满足数据分析需要,诊断分析油井性能随时间的变化情况;(4)借助物理模型有效预测油井生产面临的故障,模型以油井大数据为支撑,通过实时数据自动调整优化,提供智能优化方案;(5)通过整合优化Everitt-Jennings算法与Gibbs方法,提供抽油杆负载情况分析,估算抽油杆受力情况,识别井下故障情况。
相比常规的气枪震源,海洋可控震源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减少峰值脉冲,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小;二是能够精确控制输出声波波形,有效进行震源信号分离,保证数据品质;三是用分布式震源组合和展布频谱扫描技术方案,提高海洋数据采集的作业效率。近年来,多家公司成功开发了积木式及模块化的海洋可控震源系统样机,并在美国Seneca湖完成水下测试,取得良好的效果。测试结果表明,海洋可控震源系统能够输出10~100赫兹信号,具有较高水平的振幅和相位控制能力,信号稳定性好,倍频和带宽完全满足环保要求,具有潜在推广价值。
仪器额定温度为200摄氏度,额定压力为240兆帕,可在井下实现实验室级测量,并配有同类仪器中排量最高的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仪器可以自动完成复杂的工作流程,将作业时间减少50%以上,并提供高精度的流体分析和零污染样品。在作业过程中,可根据用户需求调整数据的采集,并及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意见。
为了保证该智能系统控制工具面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须收集定向钻井作业的相关历史数据,并对这些参数进行筛选、过滤、归一化,选择适当的参数用于构建和训练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通过自主学习模拟施工人员日常操作,经训练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井眼轨迹偏差,减小井眼弯曲度,提高机械钻速。成熟的神经网络可以媲美一个定向钻井专家的决策能力,并控制决策失误率在3%以内。
澳大利亚Prelude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FLNG生产项目,配备有史以来最大的FLNG装置,它于2012年开工建造,其外形类似一艘巨型轮船,总长490米,宽度为74米,满载吨位达60万吨,设计年产能:LNG 360万吨、凝析油130万吨和液化石油气40万吨。Prelude FLNG装置的液化气体储存能力达32.6万立方米,设有10个储存舱,其中6个用于LNG,4个用于液化石油气(LPG)。Prelude FLNG装置能够通过并排式系泊和输油臂输出LNG/LPG,通过串联系泊和浮式软管系统输出凝析油。Prelude FLNG装置通过16根锚桩系泊在海床上,通过柔性立管经由转塔直接连接至气井。2019年6月,Prelude项目的第一船液化天然气已从Prelude FLNG装置发运,首批货物将由Valencia Knutsen号LNG船运往亚洲。
Prelude FLNG装置的投产标志着澳大利亚成为FLNG技术的全球领先者。
该技术的主要创新包括:原创设计合成了兼具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开发了离子液体活性的定量检测方法,以及分步协控补充B酸/L酸活性组分的再生技术;研制开发了新型离子液体烷基化专用反应器和分离设备,并集成了原料预处理—催化反应—离子液体再生—分离回收等过程,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工艺技术。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15万吨/年的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工业装置数据显示:RON辛烷值95~97.5,氯含量3.17微克/克,烯烃含量0毫克/千克,能耗132.41公斤标准油/吨。
中国科学院研发了“离子液体催化乙烯合成气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成套技术”,并于2019年3月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开辟了煤基原料合成MMA的新路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
该技术采用煤化工下游产品为原料,突破了氢甲酰化、轻醛缩合、醛氧化、酯化四步反应的催化剂及工艺开发中存在的难题。技术创新点为:(1)开发了离子液体络合铑的新型催化体系和新型管式反应器,解决了乙烯氢甲酰化合成丙醛工艺中铑催化剂聚集和夹带难题,提高了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降低了催化剂消耗;(2)开发出离子液体温和催化的丙醛和甲醛合成甲基丙烯醛(MAL)清洁工艺,离子液体催化剂稳定,选择性和转化率高;(3)开发出多级结构杂多酸MAL氧化催化剂,提高了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提出了催化剂梯级装填方法,解决了氧化反应强放热温升的难题;(4)开发了甲基丙烯酸(MAA)新型酯化反应-精馏耦合强化新技术,具有能耗低,经济性好的特点。
国内外石油公司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目前主要体现在油气生产核算、能源交易、数字提单、数字货币及行业联盟等方面。多家石油公司开展了尝试并建立了相关的能源交易平台,如BP、壳牌等大型石油公司与大型银行和贸易公司联合推出的油气大宗商品商贸Vakt平台,以及Interbit平台、PONTON P2P平台、美国原油贸易金融平台等等。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多家大型油气公司在美国成立第一个行业区块链财团——海上运营商协会油气区块链联盟,旨在通过搭建业内的合作网络、建设区块链应用生态,推动该技术在油气勘探、生产、财务、IT、矿权管理及供应链等领域的应用,为整个行业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