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国家管网组建大环境下的第一个供暖季即将来临,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可能伴随市场化而真正开启。
油气体制改革方案部分发布以来,针对城市燃气初装费、向外资开放、煤改气/电规范、天然气产业链的政策密集发布。上游、加油加气站也已经放开。油气体制改革逐步落地执行,影响最大的是即将组建的国家管网公司。天然气产业链的变局将逐渐展开。
国家管网公司主要是天然气主干管网,目前全国主干管网里程7万公里左右。地方省级管网公司、接收站、储气库自愿进入,各相关方还在博弈中,没有明确的方案,存在不确定性。
不过国家管网公司改革的初衷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2014年就开始酝酿,涉及到天然气产业链的利益调整和重构,将产生一系列影响,城市燃气、接收站和上游等全产业链都将受到影响。
价格调整。
由于历史原因,石油央企利润集中在管道,天然气的采购和销售则价格倒挂,政策性亏损由国家补贴。国家管网组建,促使天然气调价,体内实现更多利润,减少高价长协的损失。今年初已经开始和用户签订新的合同,气价普遍上调40%左右。上游气源企业怎么售气、怎么结算都还没有确定下来。
天然气勘探开发—输—配—售气,以及储气调峰的环节上,利益调整将渐次展开。更早前的政策已经明确方向,通过全面市场化价格发现机制,重塑产业链的利益关系。
省网混改机会。
管道输送环节,一直存在越靠近用户,管输费越不规范、费用越高的情况,省网里程短,收费大幅高于西气东输等长输管线。有个别案例,建一条几公里的输气专用管道,管输费按照0.2元/立方米收取,而西气东输4000公里不过0.25元/立方米左右。
在国家管网公司预期下,地方纷纷巩固省网公司的利益,至今没有一家主动自愿加入。20多个省级单位有省管网公司,控制着本地市场的天然气管道和主要供应,比如浙江75%的天然气由浙能下属公司供应,陕西燃气合并进入延长石油,上下游一体化。地方能源公司向上游、下游扩展,成为所在地区垄断经营的企业,管输成本的监审推行不彻底,至今也是一笔糊涂账。远期也会涉及到城市燃气管网,目前没有时间表。但国企融资做大盘子的冲动,也意味着资本参与混改的机会。
市场应用。
天然气在全球主要用于发电,欧洲也用于供暖。中国的应用长期是居民用气为主,现今主要消费工业化工用气、居民用气、发电、交通及其他。工业用气、居民用气占比超过30%,发电的仅有15%左右,交通10%左右。
天然气大致一方气五度电,只要气价合适,电价合理,就有经济性。长协的管道气成本高,发电的经济性由天然气成本决定,国家对天然气发电的补贴也不够高,气电是电力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大力支持的一部分。气电在各地普遍以热电联产方式存在。有些也承担调峰责任。经济性普遍不高。而且我国的电价和燃料价格没有联动和对冲机制,天然气发电的规模一直较小。
上下游在互相渗透,利益调整意味着机会。城燃将经历整合,上游企业以资源换市场,下游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反而,上游的利益调整不是短期的事情。
国际市场变化。
今年以来东亚LNG现货价格从去年的7到8美元/mmbtu,跌至最低的4.5美元左右,最近又有上涨。有条件的能源企业已经购入现货,比如粤电集团利用中海油大鹏接收站,至少已经购入2船现货LNG。价格折算过来大致只有1块出头/立方米,发电的经济性很好。开创了发电企业直接购买现货的先例。
东部地区的地方能源和发电企业,非常有积极性向外拓展,采购现货LNG,获得利润。不过国际市场变化快,风险管理也是一个主要的挑战。
储气调峰机遇。
国家发改委去年发文,要求天然气企业具备一定的储气能力。以往中石油和地方、城市燃气企业还互相推诿,国家管道公司成立后,责任将更加清晰,调峰气的价格也可以浮动,赚取季节差价。
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城燃和大用户,都在寻找机会加入储气设施建设。比如中国燃气就入股了河南省级天然气储运公司。管道建设和运营也将迎来机遇,但一般的企业玩不起。
加强监管冲击波。
监管政策对产业链都有影响。中石油上调气价是为了应对冲击,储存设施建设也是为了应对冲击,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城燃也要应对新的利益格局。国家政策也会越来越规范,取消接驳费、初装费等各种名目的收费,企业要重新找到新的增长点,提供新增值服务。
监管和成本监审还会向省网、配气网、储存设施价格等延伸。产业链都面临探索新的业务和服务的情况,比如售电、综合能源服务、能源互联网、物联网、交易平台等都是新的摸索。但截至目前,仍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政策冲击还体现在环保政策的松紧,天然气虽然碳排放大幅降低,但是氮氧化物是目前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标,一些地方已经成为环保监管的重点对象,影响到天然气消费量。
贸易和金融机遇。
利益调整,市场化改革将催生行业整合、并购,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甚至在市场基础上,产生金融模式。这些都是机遇,时间难以预料,迟早都会走到这一步。企业通过贸易公司,可以在成熟市场先历练,积累经验。
还有什么新机遇,欢迎留言探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