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20
0

“十五五”,油气行业向更深处钻进,向更难处攻坚

来源:渠沛然 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5-10-27

放眼“十五五”,油气行业将步入一个更加注重安全、高效、绿色、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并不断向更深处钻进,向更远处航行,向更难处攻坚。

图片

图为“海洋石油 982”超深水钻井平台实施“深海一号”二期项目最高压力井作业。 李建禄/摄

从塔里木万米亚洲最深井的轰鸣,到南海浮式风电与油气平台同框的剪影,在万米深处的地心火焰与渤海潮头的晨曦间,作为至关重要的“动力舱”与“稳定器”,油气工业留下了一串串深嵌时代印记的足迹。

“十四五”的五年,是一段关于保障与转型、突围与创新的征程。油气行业把“能源饭碗”端得更稳,也把“双碳”目标落得更实,无数油气工作者在戈壁荒漠、在蔚蓝深海、在数字化车间,用汗水与智慧,写下油气产量当量4亿吨的硬核答卷。中国油气行业成功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能源形势挑战,通过“增储上产”夯实国内供给“压舱石”;利用“多元进口”和“完善储备”筑牢供应安全防线;盘活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提升了资源调配效率;完善“机制改革”并拓展市场激发行业发展活力。一个更加安全、高效、开放、有韧性的现代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初步建成。

放眼“十五五”,油气行业将步入一个更加注重安全、高效、绿色、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并不断向更深处钻进,向更远处航行,向更难处攻坚。

4亿吨“稳油增气”的底气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句朴素而坚定的嘱托,为油气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10个亿吨级大油田、19个千亿方级大气田战略发现、推动原油年产量重上2亿吨并稳中有升、天然气年产量达2600亿立方米,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油气行业顶压前行、稳中求进。

增储上产,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保障供应,是油气行业的首要使命。过去五年,“能源强音”捷报频传。

在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年产量攀升至6500万吨以上,扛起我国第一大油气田的重担,其不断探索的低渗透、超低渗透油气藏开发技术,成为行业标杆。

在塔克拉玛干,塔里木油田向地球万米深部发起挑战,钻获多口高产油气井,不断叩开超深地层油气宝藏的大门,为我国油气资源接替打开了新的战略空间。

川渝腹地,涪陵页岩气田成为继北美之外全球第二个万亿方级整装页岩气田,累计产气7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燃煤8700万吨,让长江经济带“含绿量”与“含气量”同步跃升;新疆玛湖、富满、顺北三大油田产量均突破300万吨,使新疆稳坐全国最大油气生产省份宝座。

这些硬核数据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国内原油产量连续稳产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超6%的亮眼成绩单相互印证,将油气对外依存度拉出一条缓降曲线,为宏观经济稳预期、稳投资、稳安全提供了“定海神针”,共同勾勒出国内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的坚实曲线。

“上游投资创历史新高,探明储量创历史新高,产量当量创历史新高,我国油气自主保障安全能力不断提升。预计‘十四五’末,我国石油产量有望超历史峰值、天然气产量将超过2亿吨油当量,推动我国油气产量当量站上4.2亿吨的新高度,进一步巩固‘稳油增气’发展态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李国欣指出。

“家底”不断丰厚更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带动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游多元主体市场体系加速培育、油气行业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新形势、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油气不仅“采得出”,更要“送出去”且“储得住”。我国油气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其中,国内油气管道从零起步到初步形成“全国一张网”,地下储气库和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日益完善,储气能力大幅提升。

从“找饭碗”到“端牢饭碗”,油气产供储运“成绩”不断,油气自主保障能力越筑越牢。

把“不可能”变成“新常态”

中国油气用科技把“深水深地深海”变成“富矿”,科技创新与智能化转型已成为驱动中国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一系列关键领域取得了从“跟跑”到“并跑”直至“领跑”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国新增油气储量的54.3%来自深层超深层,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量达671亿吨油当量,顺北、富满、克深等大油气田(区)的发现有力推动了我国深层油气藏有效动用。突破深度下限不仅直接提高了油气自给能力,更通过技术自主化减少了对国外装备与技术的依赖,避免了关键环节被“卡脖子”。

海上油气开发成果显著,我国2024年海洋油气产量创新纪录。面对开发难度加大的挑战,中国海油突破深水钻完井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系统,钻井效率显著提升。

中国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李中介绍,自2016年起,我国海域屡获重大油气发现,潜山中深层、深水深层、超高温高压等高难度区块开发成为海上油气田增储上产的工作重点。

深海深地逐渐成为油气供应的重要“补给站”。在辽阔的海疆,“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从300米深水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这个矗立在海上的“巨无霸”,每年向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相当于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其背后是包括世界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在内的系列自主核心技术突破。

工程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首台渗透率测井原型机、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等“深地利器”,高效助力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水平井优快钻完井、体积压裂、立体开发等技术持续进步,支撑非常规油气产业快速发展;三元复合驱、二氧化碳混相驱等提高采收率技术,有力促进东部老油田持续稳产;“深海一号”“海葵一号”“海基系列”等“大国重器”大幅提升我国深水油气工程建设能力。

油气行业不断提升勘探成功率、开发效率和运营安全水平。李国欣表示,油气行业工程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数智化赋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油气增储上产。

在绿色低碳的新赛道上,技术突破同样引领着产业转型。中国石油吉林油田CCUS—EOR项目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每年封存二氧化碳数十万吨,在实现增产原油的同时,为高排放行业探索出了一条切实的减碳路径。而中国石化在新疆库车打造的全球最大光伏制绿氢项目,则率先贯通了万吨级“绿氢”的制、储、输、用全链条,其产品将直接替代传统的天然气制氢,堪称行业深度脱碳的典范之作。

数智化也不断赋能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内首次成功研发地震处理、地震解释、测井处理解释三个勘探领域专业模型,建成国内首个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全方位推动科研范式、生产模式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

驶向绿色低碳未来

面向新起点、新征程,油气行业即将迈入充满变革与机遇的“十五五”时期,奔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上。油气行业将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顺应低碳转型大势,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能源安全的根基夯得更实。国内勘探开发将继续置于重中之重,但主战场将更多地向超深地层、深水海域和非常规资源转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塔里木、四川、莺歌海—琼东南等盆地的万米深井将不再是个例,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页岩油、致密气等将成为产量接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将持续完善,以应对天然气消费季节性波动的挑战,构建更加灵活坚韧的供应链体系。

绿色低碳的底色擦得更亮。油气田将加速从单一的化石能源生产基地向“油气+新能源”综合能源基地转变。戈壁滩上的光伏矩阵、沿海油田的海上风电、遍布工区的地热利用,将与传统的“磕头机”和钻井平台交相辉映。CCUS/CCS 技术将实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成为高排放行业减碳的支柱性技术。

此外,氢能产业链将日趋成熟,绿氢成本有望显著下降,在工业、交通、发电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将在全产业链深度推行,推动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并稳步下降。

“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绿色转型步伐走得很快,从几大石油公司的战略定位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业务布局转向综合能源。不仅发展传统的石油天然气业务,还往氢能、绿电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说。

科技创新的引擎将更加强劲。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将与油气业务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我们将看到更多“无人油田”“智能管道”和“虚拟炼厂”的出现,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预测性维护和智能化决策。新材料、新工艺的突破将不断刷新钻井深度、开采效率和装备性能的纪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得到加强,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引领未来能源科技革命储备力量。

驭时代之风,铸不朽基业。从“十四五”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十五五”的系统集成、全面深化,中国油气行业的航船正承载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扬起驶向绿色低碳未来的风帆。

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