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文/马宏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教授,中国石化杂志
10月7日,素有“世界火药桶”之称的中东地区战火重燃。
分析人士比较了这次巴以冲突与第五次中东战争在国际关系、军事力量对比、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认为这次冲突不会演变成更大范围的中东战争,而更有可能的是在双方背后大国的压力或操控之下,把战火限制在可控范围内,最终军事上偃旗息鼓,政治上形成新的平衡局面。
但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处中东核心区域,这里历来是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出口及运输的中枢,巴以战火引发地缘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将对国际石油市场及相关大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油气市场可能对巴以冲突做出过度反应
巴勒斯坦地区石油天然气消费完全依靠进口;以色列的资源则呈现少油多气特点,近年来以色列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成为天然气出口国。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巴以冲突如果控制在两国之间延续,整体上对世界石油供应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可能造成南欧和东地中海天然气供应紧张。
资料显示,以色列的天然气储量从2012年的7800亿立方米增长到2022年底的10870亿立方米,伴随着2013年塔玛尔气田的投产,以色列天然气产量迅速增长,不仅实现了自给,还从天然气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已与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希腊和塞浦路斯等国签署天然气出口协议。2022年,以色列出口天然气92亿立方米,包括出口埃及58亿立方米、出口约旦34亿立方米,合计占当年产量的43.2%。从利维坦气田经土耳其到欧洲的海底输气管道正在建设中,该管道将通往塞浦路斯、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以色列期望代替俄罗斯向南欧供气。
根据最新的消息报道,鉴于战火正在升级,以色列已经要求在塔玛尔天然气平台作业的雪佛龙公司停止生产。该平台除了供应以色列国内天然气需求,还向埃及和约旦出口,埃及进口天然气后,加工成液化天然气出口到欧洲。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Mackenzie)公司的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研究专家表示,上一个冬季,埃及共出口330万吨液化天然气,其中大部分运往欧洲,如果巴以冲突中断了埃及从以色列的天然气进口,显然会导致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减少甚至无法出口,这最终将导致可供南欧、东地中海国家和地区使用的天然气减少。
从以上资源分布情况和地缘政治格局可以看出,新一轮巴以冲突如果战火仅限于加沙地区,或者进一步蔓延至约旦河西岸和周边地区的情况下,以色列的海上油气田、油气输运码头、地下与海底油气管线受到攻击的概率较小,周边国家油气设施距离较远也大概率不会受到波及;即便塔玛尔气田等出于安全考虑短暂停产,但由于产量占比小,除了南欧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天然气供应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紧张局面外,全球油气供需几乎不受影响。
但是,国际油气市场由于对地缘政治风险一直高度敏感,极有可能对巴以冲突做出过度反应,短期内可能引发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最多5美元/桶的风险溢价,欧洲天然气现货(TTF)、亚洲天然气现货(JKM)日均结算价格最多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风险溢价;但从中长期维度看,或者说巴以冲突对国际油气市场的季度、年度均价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微弱的,尤其是考虑到国际油气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大国干预、经济形势、供需双方此消彼长、欧佩克与国际能源署等多方博弈,巴以冲突的影响就显得更加微乎其微。
伊朗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中东地区的产油大国伊朗,在这次巴以冲突中的卷入程度,以及后续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战略走向,是影响今后国际石油市场趋势的重要因素。
舆论界普遍认为,巴以冲突迄今为止尚未对全球能源供应产生严重影响,但是如果冲突扩大,特别是伊朗卷入其中,情况就会大为不同。实际上,国际油价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伊朗。如果认定伊朗参与其中,美国必定采取更严厉的制裁,以色列则可能对伊朗发动直接军事打击。伊朗是欧佩克第四大产油国,根据欧佩克公布的数据,伊朗7月的石油日产量达到300万桶,8月又飙升至315万桶。尽管伊朗的石油产量仅占全球石油供应量的4%左右,但在“欧佩克+”减产之际,伊朗一直在“唱反调”增加原油出口,以弥补自己受美国制裁失去的市场份额和石油收入损失。
据路透社报道,伊朗石油日产量今年激增70万桶,达到自2018年末以来的最高水平。所以,如果美国对伊朗采取更严厉的封锁,特别是如果以色列对伊朗发起军事攻击,世界石油市场供应量的3%~4%将被中断,尽管这个数量本身并不算多,但引发的市场担忧与恐慌却一定是海啸级的。
更有甚者,伊朗所在的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48%,全球石油产量的34%,全球石油出口量的42%;伊朗所处的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巴布曼德布海峡等也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运输的咽喉要道,每天有超过2000万桶石油通过这些海峡运往世界各地。
如果美以与伊朗冲突中战火蔓延到这些油气生产区域,或者封锁了这些海峡运输通道,那么全球石油供应将面临严重的中断风险。根据欧亚集团的预计,如果出现以色列或美国对伊朗发动袭击的情况,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会跃升15%。按照目前的油价,这将使油价接近或高于每桶100美元。
另有媒体报道,伊朗拥有8000万桶左右的石油库存,其中大部分储存在亚洲等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地区。如果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稳定,伊朗与美欧关系缓和,伊朗可以逐步向亚洲主要市场销售这些石油储存,将是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伊朗如果卷入巴以冲突引发的中东战火,美国将加强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封锁,用金融和军事手段阻截伊朗石油出口。届时,石油市场的紧张局势就会从中东传导到东亚乃至全世界。
沙特的态度至关重要
新一轮巴以冲突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长期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阿拉伯国家老大兼欧佩克产油国老大沙特的态度。据媒体报道,恰好就在哈马斯发起袭击的前一天,10月6日,沙特向美国表达了增产石油意愿,以促成“美沙共同防御协议”。沙特称,石油生产行动将取决于市场条件,如果油价偏高,沙特愿意在2024年初采取增产行动。
沙特如此表态的原因,是美国拜登政府近期一直在协调沙以谈判,希望在未来6个月内促成沙特与以色列恢复外交关系,作为交换,美国将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并提供民用核技术援助,以色列也将向巴勒斯坦做出一定让步。
有分析认为,哈马斯的突然袭击正是因为不希望看到沙特和以色列关系的正常化。从冲突对能源的影响来看,战争状态无疑会打断“三方协议”的进程,油价停止下跌甚至恢复上涨都是顺理成章之事。
巴以冲突爆发,经过一周观望后,沙特首相萨勒曼王储与伊朗总统莱希通话,协调立场,发出“要尊重和保障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的共识表态,沙特正式宣布停止与以色列的建交谈判。不言而喻,沙特石油增产的承诺也进入不确定状态。
沙特在石油市场上的态度摇摆与微妙变化,反映的正是世界能源新格局和国际地缘政治新变局对沙特这一头号石油出口国带来的挑战。世界能源新格局的核心点是: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之下,世界各国都加入了能源转型的大潮,风、光、电等绿色能源方兴未艾。所以,除了2020年因为疫情油价暴跌之外,欧佩克国家最近几年都不太敢采取极端的减产促价政策。因为过高的油价可能会导致石油被替代的进程加快,反而使得石油需求减少,影响产油国利益。
即便是在2023年的今天,在巴以冲突爆发后的选边站队过程中,假如欧佩克采取减产措施,也可能出现俄罗斯为了利益自保而趁机增产的情况。因此,在不触及核心利益的情况下,沙特为代表的产油国可以取消增产压价的承诺,但是实际行动不大可能采取类似1973年导致石油危机的减产、提价、禁运措施。所以,正如资深能源记者哈维尔·布拉斯所说,这次巴以冲突之下全球经济不必担心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但国际石油市场对于相当长时间的高油价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天然气价格波动可能比石油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石油的供需格局相比,天然气价格的波动可能比石油更大,这主要是由于当前世界天然气生产国都没有后备的剩余产能。标普全球天然气战略主管迈克尔·斯托帕德认为,俄乌冲突阻碍了天然气市场的发展,由于俄罗斯输气管道被封锁,天然气市场缺少约200万桶油当量,预计两至三年后才会出现新的供应补充,因此国际天然气市场将在异常缺乏备用产能的情况下进入冬季。
巴以冲突爆发前,全球天然气市场的供需形势是,全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约为40700亿立方米,供应量约为40800亿立方米。当市场处于如此脆弱的紧平衡状态时,中东地区即使是局部的突发情况也会造成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巨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