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天然气,一种具有清洁特征的化石能源,近年来在中国备受青睐,产业发展迅速,在中国“双碳”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中显得日益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天然气发展由来已久,具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但是作为一个产业,其发展直到近几十年来才有十足进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此后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具有跨越式特征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未来趋势可圈可点,仍将是较长时间的朝阳产业。
历史回顾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古老,文明辉煌。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既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灿烂的文化,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天然气利用方面,中国也曾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遥远的古代时期便开始有了关于天然气利用的文字记载,可谓由来已久。
从历史脉络来看,川渝号称中华之天府之国,历史文化沉淀十分浓厚,而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也是源于川渝,成于川渝,兴于川渝,更旺于川渝。
根据文字记载,在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大兴水利,造福于中华民族,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历史中具有浓密色彩的伟业。
这父子俩人在四川兴修水利之时,便在盐井中偶然发现了天然气,当时被称为“火井”,这便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天然气的历史记录。
自从公元200年开始,中国人便开始在四川邛崃境内利用天然气熬盐,从产业角度,天然气产业被融于盐业之中。
任何一种事物或产业的发展,其实都与生产力的提升有着难以割舍的密切关联,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关键因素。
中国进入到北宋仁宗时期之后,钻井工艺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技术不断革新和改进,进而大大促进了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
此后,中国天然气业开始逐渐从盐业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独立产业特征的业务,在能源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到公元16世纪,中国四川自然井盐田的天然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发的气田,天然气利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经过一轮又一轮兴衰起伏的历史轮回之后,到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从此中国进入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进入全新的历史,一张白纸,没有负担,百业待兴,预示着中国即将进入全面复兴的历史新时期。
与整个共和国的各行各业一样,中国天然气产业也开始不断得到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以下四个具有跨越式发展特征的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1949-1977)
任何事业,起步皆艰难,尤其难于基础薄弱。
天然气产业亦然,在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天然气产业处于极其落后的局面,天然气年产量也仅仅为1000万立方米左右,从能源产业的现代意义来看,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根本就不具有现代产业的特征。
在此期间,中国仅仅在四川盆地发现了几个小型气田,这几个小气田成为天然气生产的主体,而且初步建成了川渝天然气输送管网,但从国家层面上看,根本就没有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天然气产业。
到1977年,尽管中国天然气产量与建国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也仅仅达到了100亿立方米以上,产量如此之小,说明中国尚未形成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气候。
2.平稳发展阶段(1978-2000)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伟大成就,也就没有中国经济之崛起。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活力被激发起来,各行各业开始快速发展,天然气产业也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中国油气产业对外开放,首先起于海洋油气对外开放。
1978年,中国政府做出重大决策,中国海洋油气产业开始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积极稳妥地利用外国资金与技术。
1982年,中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并制定相关政策,标志着中国海洋油气对外开放。
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美国阿科公司经过一年时间的勘探,发现了崖城13-l大气田,天然气储量近1000亿立方米。
在此之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经过自营勘探及其反复研究,认为莺—琼盆地天然气资源量在20000亿立方米以上。
1987年3月30日,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天然气商品量常数包干政策,超产部分可以按着高价销售,价格差价收入作为天然气勘探开发专项基金,以补充天然气工业建设资金的不足,走出了一条“以气养气”的发展模式。
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中国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持续加大,天然气产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1991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为156亿立方米,到2000年增长至274亿立方米。
2000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274亿立方米,消费量达到247亿立方米。
在此阶段,中国发现了一些小型气田,油田伴生气(溶解气)产量开始增加。
不过,由于在此阶段中国政府的主要精力在于寻找石油,在政策上具有明显的“重油轻气”特点,因此天然气产业发展处于平稳状态,逐渐步入缓慢增长期。
3.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
在此阶段,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经历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规划期。
从2001年开始,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天然气年产量由300亿立方米快速增长到1300亿立方米以上,年均增速达到10.6%,建成了以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和南海4大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十五”时期,中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达到12.6%,增速远高于煤炭、石油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而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达到14.4%,增速位居各类能源之首。
2002年7月,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成为中国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和升级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标志。
2004年8月,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对于中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标志着中国天然气产业迅速崛起。
西气东输工程,有力地带动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有效地治理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天然气产业对外开放持续进行,体现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发展思路,天然气进口开始增加。
在“十一五”时期,中国天然气消费进一步增大,天然气供需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200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超过产量,开始依靠进口满足需求,中国天然气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开始逐步提高。
2009年,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投入运行。
2010年,中国天然气产量突破了1000亿立方米。
2010年,中亚天然气管道B线投入运行。
2010年,中缅油气管线开始建设。
4.高速发展阶段(2011-2020)
在此阶段,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潮流,为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重大的政策调整,开始强调绿色低碳发展,天然气产业面临新的外部环境。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
2016年,中国政府出台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年)》,提出了能源消费总量和天然气占比等具体目标,促进了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为天然气产业高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具体而言,为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中国制定了“煤改气”工程,并加快实施。
2016年,中国政府将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列为重大民生工程,各地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思路系统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
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达到2400亿立方米。
在此阶段,美国“页岩气革命”在中国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
2012年11月,中国石化在位于重庆涪陵的焦页1井钻获高产页岩气流。
2013年9月,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设立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此后,长宁威远、云南昭通以及陕西延长页岩气示范区相继建立。
2017年,涪陵页岩气产能超过100亿立方米,成为除北美之外的全球最大页岩气田,中国页岩气开发进入快车道。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天然气中游业务发展,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开始明显提速,天然气产业进入全面高速增长时期。
2020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1925亿立方米,消费量达到3262亿立方米,跻身世界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大国行列。
然而,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逐年上升,2020年对外依存度已超过了40%。
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主流,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复杂,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再度突显,中国政府也已经提出了“双碳”目标,中国天然气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也面临发展机遇。
不可否认,中国能源产业已经步入转型快车道,天然气产业发展也必然受到能源转型的影响,但预计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视。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持续深化改革,推动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大力促进运销分离,制定了长途管输最高收益率、城市燃气配气最高收益率的限制性政策。
1.2022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保持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为217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6.4%。
常规气产量17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3.6%。
页岩气产量2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11.8%。
煤层气产量1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8.9%。
煤制气产量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10.0%。
2.2022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出现低迷态势
2022年,中国天然气市场承受疫情反复及高气价的压力,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口径数据,2022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366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7%,但是消费领域表现不尽相同。
在交通用气方面,由于液化天然气(LNG)重卡销售量同比下降了37%,导致加气站销量低迷。
在城市燃气方面,用气量为13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7.3%。
在燃气发电方面,燃气发电装机容量新增700万千瓦,燃气机组利用小时数2429小时,发电用气量53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2.3%。
在工业用气方面,用气量为1445亿立方米,同比下降了4.2%。
在化工用气方面,用气量为310亿立方米,同比基本持平。
3.2022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下降
2022年,中国进口天然气1531亿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0.0%。
管道天然气进口6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7.8%。
液化天然气(LNG)进口89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9.4%。
出口天然气5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6.6%。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2%,下降了4个百分点。
4.2022年中国天然气储气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和“稳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等,有利于天然气行业朝着更统一、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气化服务定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气化服务定价机制,规范定价行为。
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提出2022年抓紧启动实施一批老化更新改造项目,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2022年7月,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不低于85%,中等城市不低于75%,小城市不低于60%,城镇管道燃气普及率将持续提高。
2022年,中国主干天然气管道总里程11.8万千米,同比增长约1.7%。
新建成了白9、苏东39–61、驴驹河等储气库,另有西南黄草峡、西南铜锣峡等地下储气库在建,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明显提高。
新建启东四期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浙江嘉兴应急调峰储运站、盐城滨海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漳州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液化天然气(LNG)接收能力新增800万吨/年,达到11210万吨/年。
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LNG)储罐、互联互通管线等加快建设。
趋势展望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中间过渡地位可能日益凸显,为天然气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中国人均天然气年消费不足200立方米,与全球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决定中国天然气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
《巴黎协定》生效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减排目标,中国也制定了具有划时代特征的“双碳”目标,势必强化能源转型和低碳绿色发展。
中国政府履行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就是能源结构优化,其中发展低碳能源以及非化石能源是实现能源转型的有效手段,而天然气具有明显的低碳特点。
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国能源发展资源基础、技术水平和产业成熟度等因素,未来大力发展天然气将是实现低碳减排发展目标的现实选择之一,天然气产业发展成为必然路径和重点方向,天然气产业还将处于较长一段时间的“黄金期”。
根据趋势分析,预计中国天然气产业未来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未来发展确实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是在国内经济持续复苏的大背景下,预计天然气需求将将稳步复苏,整个产业发展将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任何产业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其中成本因素至关重要。
高成本长期制约中国天然气产业扩大市场空间,因为未来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推动,还需要天然气产业通过不断降低成本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决定未来是否维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另外,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而甲烷又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因此甲烷泄露也是制约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甲烷泄露问题,但是必须正面对待,不可消极抗拒。
根据比较乐观的预判,在2040年前,中国天然气产业还将处于高速增长期,新增天然气需求可能集中在工业、居民以及电力等领域。
在2040-2050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天然气产业很可能进入平稳发展期,而且消费占比可能要逐步呈现下降,最后逐渐成为能源结构中的“配角”。(来源 | 董秀成闲说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