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全球疫情波动叠加地缘冲突危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2022年,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能源行业履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全力推动增储上产,加快转型步伐,为经济恢复向好提供了重要动能。
专家表示,2023年,油气产业将加快推进电气化进程,通过生产用能“电代油”“电代气”,提高行业自产油气商品率,增加对外供给能力。随着经济加快恢复,天然气消费有望出现恢复性正增长,氢能利用开始受到各方重视,油气勘探开发行业也将向低碳、零碳方向加速转型,数字化在油气产业链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产量重回“安全线”
从全球能源行业看,虽然乌克兰危机溢出效应波及全球,但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刺激了供给端投资热情,全球油气产储量总体呈小幅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石油产量为43.49亿吨,同比增长2.8%;全球天然气产量为4.25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4%。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等因素影响,2022年世界石油需求增幅放缓,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天然气消费降至4.01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0.8%。国际油价全年呈高位震荡后逐步回落态势,年底基本回吐年内涨幅。
复杂的国际能源局势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带来了挑战。“能源安全的核心是油气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孙龙德表示。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等单位近日联合发布《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22—2023)》显示,2022年我国油气生产保持稳健。勘探方面,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4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2万亿立方米。生产方面,原油产量2.05亿吨,同比增长2.9%,重回2亿吨“安全线”;天然气产量220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07%,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与此同时,进口原油50828万吨,同比下降0.9%,原油对外依存度降至71.2%;进口天然气10925万吨,同比下降9.9%,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降至40.2%。
在产量提升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报告显示,伴随着新的炼化和烯烃装置陆续建成投产,我国石化产业规模集中度、石化基地集群化程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都实现了新的跨越。当前,我国千万吨及以上炼厂已增至32家,炼化一体化聚集效应越发显现。
专家表示,随着经济加速恢复,我国油气生产也将迎来较好的发展环境,预计2023年我国油气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原油产量坚守“2亿吨+”安全线,天然气产量超过2350亿立方米。伴随着市场各类资本准入门槛变低,未来,国内炼油产业将呈现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数字化和绿色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