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3月1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要推动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组建国有资本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有消息称,“国网”有望于今年内成立,预计估值超过3000亿元。
“国网”成立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一时间,组建“国网”成为天然气产业圈关注的焦点,省网和配气网是否纳入“国网”、管网如何开放、是否会形成新垄断、如何强化监管、进口气价格倒挂如何消纳等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大都对“国网”的成立持积极的看法。从美国天然气市场改革历程看,1989年天然气井口解除管制法和1992年FERC636号令的相继出台,彻底消除价格管制,强制管道向第三方公平开放,是建立管道容量转让二级市场、促进天然气贸易日益活跃、推动现货及期货交易业务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美国henry hub(亨利枢纽)已经成为全球天然气市场的锚点。美国等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将对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带来深远影响。
突破管网束缚,天然气市场体系势必“洗牌”重构,快速发展。“国网”成立前,传统大型国有油气企业将天然气销售与管输业务相互捆绑,以计划手段配置资源,一定程度制约了新兴主体进入市场,已不能适应天然气市场蓬勃发展的要求。“国网”成立后,将逐步形成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中游管网独立集约化运行,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新体系,天然气利用规模不断提升,天然气主体能源地位日趋稳固。上游新兴供应主体不再受限于管网制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中游“国网”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管网建设,弥补管道建设短板,逐步建立高效集输的统一网络;下游用户突破上游与管网捆绑带来的市场分割,可相对自由的选择气源方,打造出竞争更为充分的市场环境。
随着“国网”成立,天然气市场体系重构,交易中心的发展将随之进入“快车道”,主要表现在:
一是交易产品更加丰富。“国网”成立后,随着管网逐步开放,首先,天然气的中远期交易产品、集采产品有望落地;其次,长输管网的管输价格有望从传统的门站价中剥离出来,逐步发现气源产地价格,“气源产地价格+管输费”定价模式成为可能。交易中心通过设计此类交易产品,可以逐步发现不同产地的气源价格,不断衍生丰富交易产品。
二是交易主体更加多元。“国网”成立后,随着管网逐步开放,资源二次转售成为可能,参与交易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上下游企业,新兴的“二级市场”将催生出更多的贸易商、经销商,借助标准化合同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大幅提高市场流通率及交易笔数,逐步发现真实价格。
三是保障市场秩序培养履约意识。“国网”成立后,市场主体多元,交易方式多样,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保供矛盾在短时期内可能会更加突出,价格波动风险、合同违约风险将大幅提高。交易中心通过不断完善交易交收保证金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可以有效督促交易双方依法履约,维护市场秩序。
四是金融工具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能源金融以大型能源国企获取国家注入资本、银行授信或贷款的融资模式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兴金融机构在能源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非常有限。“国网”成立后,随着交易主体多元化以及市场流通率的大幅提高,中小型下游企业、贸易商、经销商在交易的过程中将产生各种金融服务需求,交易中心可以通过如供应链金融服务,利用票据贴现、应收/预付账款融资、增信、保证金融资等产品满足不同会员需求。通过不断挖掘金融工具作用,可以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助力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