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黄润秋表示,今年夏天,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遭遇的高温、干旱、洪水等灾害性天气,“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就在身边,也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2020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现这个目标,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但这也充分彰显了我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黄润秋说。
黄润秋在会上表示,十年来,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这十年的工作力度展示了中国的决心。
在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上,十年来,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到了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了2.1倍,突破了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的。
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上,十年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2021年达到352万辆,也是位居全球第一。
在持续提高碳汇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上,十年来,中国森林面积增长了7.1%,达到2.27亿公顷,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森林碳汇增长7.3%,达到每年8.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抵销了我国一年的汽车碳排放量。我国发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开展适应型城市的建设试点。
此外,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一上线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昨天,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5亿吨,累计成交额85.59亿元。
黄润秋表示,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顺利实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中国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上个月底,累计安排超过12亿元人民币,签署13份合作文件,培训超过2000名发展中国家相关人员。
黄润秋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态度是坚定的。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全面落实已经制定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32场,我们很高兴请到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先生,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黄部长作介绍。
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首先非常感谢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非常高兴利用这个机会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与各位记者朋友一起见证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你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你们的贡献。在这里,我代表生态环境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文俊:谢谢黄部长。下面请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从“坚决向污染宣战”,到全面部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再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请问黄部长,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取得了哪些进展?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下一步还会有哪些重要的举措?谢谢。
黄润秋: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举措就是部署开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们举旗定向,撑腰鼓劲,强调“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应该说,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圆满超额的完成,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第一,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空气质量指标PM2.5,也就是细颗粒物全国的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降到了去年的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另外,优良天数比率去年达到了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根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2013年到2020年这7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启动实施以来30多年的改善幅度。
第二,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这十年,我们I—III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我们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了消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第三,土壤环境质量发生了基础性的变化。这些年我们出台了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性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是一部很重要的法律。我们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详查,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应该说,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第一,在战略层面上,必须保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我们当下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尽管幅度很大,但还是一个中低水平上的提升,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还有差距,我们还有很大的接续奋斗的空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第二,从战术层面上,要坚持精准、依法、科学治污。我们提出“五个精准”,就是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我们提出要坚持用法律的武器治理环境污染,用法治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在行动层面,我们已经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谋划了八大标志性战役,现在已经陆续推出。一是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将聚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臭氧治理和柴油货车治理三大攻坚战。二是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我们将围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海域治理以及长江、黄河治理攻坚战。三是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我们将聚焦农村的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总之,“十四五”我们将以更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第一,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我们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制修订了《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制定了20多部相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夯实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基础。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在七大流域设立了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强化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十四五”国控断面总数从1940个增加到了3641个,实现了十大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区“四个全覆盖”。我们推动建立了跨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这些年,安徽、浙江等18个省份在新安江、赤水河等13个流域探索开展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第二,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方面,各地累计排查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万多个,围绕“三磷”治理、劣V类国控断面整治等立行立改了1.6万多个违法问题,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II类水质标准。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方面,我们已经完成黄河上游及部分中游河段1.7万余个排污口的排查,实现了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的标准。在提升城市水环境方面,这些年我们和相关部门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基本消除了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过去,黑臭水体在城市里是老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现在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达到9.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多。1200多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我们开展了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完成了2804个水源地1万多个问题的排查整治,让群众的“水缸子”更加安全。
第三,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加强了河湖岸线的保护修复,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我们腾退的长江岸线就达到了162公里,滩岸复绿达到1213万平方米,长江岸线的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针对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富营养湖泊,我们加快了湖泊周边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退圩还湖、严格实施氮磷管控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遏制了填湖造地、侵占湖泊水域岸线及违法采砂采矿等违法行为。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黄润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说到晒蓝天,我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张图片,但不是白天,是晚上。这是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轨图,这张图怎么拍的呢?大家可以看到,夜空中繁星闪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迹线,叫“星轨”。要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要空气质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所以,这张图是北京这些年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真实写照。从数据上来看,2013年北京的PM2.5是多少?89.5微克/立方米。2021年是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下降了近2/3。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也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2天。所以说,从“APEC蓝”,到“阅兵蓝”到今年的“冬奥蓝”,如今蓝天白云在北京几乎是常态,不再是奢侈品。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这十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现在的10万台。我们大力实施了北方地区冬季的清洁取暖,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不仅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上明显的提升,而且也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因为我们少烧了6000万吨以上散煤。
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这十年,我们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有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我们大力推进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6.3亿吨粗钢产能目前正在或者已经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三是大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这十年,我们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也都实现了从国四到国六的“三级跳”,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大力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把扬尘治理纳入重点领域。我们扭转了过去施工工地砂石骨料开采等“暴土扬尘”的局面,城市降尘量明显下降。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过去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五烧”顽疾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容市貌发生了显著改善,科技在其中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全国2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大气污染成因治理的攻关,我们还开发了国家级预测预报模式,对PM2.5的污染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0%,这样一些技术支撑,都为我们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英国独立电视台记者
黄润秋: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应时的问题。确实,今年夏天,中国各地遭受到了旷日持久的高温热浪,刚才你也提到了,这不仅仅是中国,欧洲、巴基斯坦等很多国家今年都遇到了高温天气、干旱、洪水这样一些灾害性的天气。这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就在我们身边,也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一是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十年来,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到了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了2.1倍,突破了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的。
二是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我们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十年来,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2021年达到352万辆,也是位居全球第一。
三是持续提高碳汇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十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增长了7.1%,达到2.27亿公顷,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森林碳汇增长7.3%,达到每年8.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抵销了我国一年的汽车碳排放量。我们发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开展适应型城市的建设试点,农业、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大力推进全国的碳市场建设。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一上线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昨天,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5亿吨,累计成交额85.59亿元,通过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五是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顺利实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们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上个月底,累计安排超过12亿元人民币,签署13份合作文件,培训超过2000名发展中国家相关人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黄润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优美的自然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多次强调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守好自然生态安全的边界。十年来,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这十年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的十年。在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制修订了生物安全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在制度举措方面,我们首创设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把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我们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了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通过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被老百姓叫做“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种得到了初步恢复,洞庭湖2021年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物种就比2018年增加了30种。
第二,这十年是我国生态保护监管力度最大的十年。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说,祁连山由曾经的“千疮百孔”到现在的“满山苍绿”,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秦岭北麓由“无序开发”到“有序退出”再到现在的生态修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联合有关部门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00多个问题得到整改。
第三,这十年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有效巩固的十年。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稳步推进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和濒危物种的拯救工程,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过去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彩鹮再次出现,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就是彩鹮,这是难得一见的,在我们大自然里又出现了。上面这张图是海南的长臂猿,这是极度濒危的,也迎来了新的成员,它们种群都在不断地扩大,“失踪”百年的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也再次被发现,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
第四,这十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践创新发展的十年。我们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和实践载体,先后组织命名了5批共362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引导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江苏徐州有一个贾汪区,这个区通过大力实施采煤塌陷区治理,荒山绿化、水系治理,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第五,这十年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十年。我们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过去十年,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去年10月,作为公约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我们在昆明成功举行了COP15第一阶段会议,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旨讲话,宣布设立生物多样性基金等东道国举措,会议还通过了《昆明宣言》。这次会议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主题已向全世界阐释了我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张和行动,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中国日报记者
黄润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土壤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做好土壤污染防治事关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风险得到了基本管控。总的来说,我们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摸清了家底。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建成涵盖8万个点位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查明了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和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相关数据也和多个部门实现了共享应用。
第二,建立了体系。我国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确立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土壤污染防治原则,构建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法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污染地块、农用地、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定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系列标准规范。
第三,管控了风险。“十三五”以来,我们首先在强化源头预防方面,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了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将1.8万多家企业纳入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面,我们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严格管控类耕地,我们采取退出食用农产品种植、退耕还林这样一些措施管控风险。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方面,我们依法依规对全国4万多个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累计将1500多个地块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严格准入管理,没有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不得作为“一住两公”用地,也就是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一些地区对腾退工业地块,采用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园林造景相结合方法,规划建成了城市绿地,既确保了安全利用,又做到了拓展生态空间、还绿于民,确保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有效统一。
黄润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保护好海洋环境对于促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构建人海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就,可以用四个“新”概括:
一是陆海统筹治理体系形成新格局。2018年,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了生态环境部,打通了陆地和海洋,我们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精神,分海区设立三个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管机构,与相关部门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监管执法、保护治理等方面协作机制,11个沿海省(区、市)和相关的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也重新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形成陆海统筹、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我们深入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海洋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十年来,国控入海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了25个百分点,达到71.7%。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24个百分点,降到了0.4%。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约17.6个百分点,达到81.3%。我们着力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30项有明确时间节点的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渤海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我们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不断显现。山东青岛市灵山湾将30公里的海岸线打造成市民临海亲海的城市“会客厅”,实现了华丽蜕变。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管护效能实现新跨越。机构改革以来,我们推动陆海统筹的监测网络优化整合,逐步构建了以1359个国控监测点位为基础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我们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监管体系,各沿海省(区、市)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已在渤海排查排污口近1.9万个,各地还持续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和海洋垃圾的治理监管。福建宁德集中开展海上养殖绿色转型,将传统泡沫网箱升级为环保塑胶网箱,大幅减少渔业垃圾,过去的海漂垃圾场改造成了美丽的“海上田园”。
四是海洋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形成新机制。我们进一步压实了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责任,2015年以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先后发现了150多个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督促地方抓好整改落实。我们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执法力度,近年来,联合中国海警局等多个部门开展了“碧海”等专项监督执法行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有力震慑。
红星新闻记者
黄润秋: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这十年,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十年是立法力度最大的十年。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首先,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环境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于2015年生效实施,这部法律确立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制度,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修订了25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固废、噪声等污染防治领域,以及长江、湿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要素。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了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此外,“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刑法及其修正案对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犯罪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些都是这十年环境领域法治建设的突出亮点。
第二,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制度出台最密集的十年。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是两个顶层设计的文件。之后,一系列创新性制度陆续出台,比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保垂改、排污许可制度等,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也正式列入了国家综合行政执法序列并实现了统一着装。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第三,这十年是监管执法力度最严、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显著的十年。我这里有一组数据,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2013—2021年,人民法院审理的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了2000件,而2013年之前每年也就是几十件,少的时候就是一二十件。再就是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等五类案件共计17万多件。
陈文俊:谢谢黄部长,谢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