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2418
127

节约能源,低碳发展,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秘诀!

来源:石油商报 发布时间:2022-06-20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直接为纺织、农业、电子、交通和建材等行业提供配套产品,关系国计民生,地位举足轻重。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背景下,石油和化学工业将经受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新发展和持续创新能源科技新优势的时代机遇。

“十三五”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

绿色发展成就显著

微信图片_20220620143515.png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品生产国,对世界化工市场的贡献稳居40%左右。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增加值在“十三五”期间仍然实现了年均增长4.51%、营业收入年均增长4.17%、利润总额年均增长5.9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3.74%的好成绩。


第一,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十三五”以来,炼油退出落后产能约1.6亿吨,尿素、烧碱、聚氯乙烯、电石、硫酸分别退出落后产能1787万吨、327万吨、269万吨、900万吨和2160万吨;原油加工产能利用率从2015年的65.5%提高到2020年的77.2%,成品油完成了从国Ⅳ到国Ⅵ标准的升级。与此同时,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绿色环保产品占比不断提高。


第二,深入贯彻低碳发展理念,行业碳减排工作迈上新台阶。石油和化工行业深入贯彻低碳发展理念, 不少企业将碳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例如,中国石化率先提出要“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愿景目标,将新能源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进行谋划,并在氢能、地热、光伏等方面积极布局。中国石油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在做强做优油气业务的同时,加快构建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多能互补的新格局。中国海油提出了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目标,培育以海上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并探索分布式能源、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石油化工行业积极参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成立了碳资产管理机构和团队。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成立了“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推进甲烷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技术体系建设。在低碳标准建设方面,石化联合会筹建了石油化工行业低 碳标准化工作组,统筹制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低碳发展标准体系。在人才能力建设方面,石化联合会联合多家行业协会与单位共同申报的“碳排放管理员”被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职业,下一步根据职业要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能效及水效“领跑者”发布制度不断完善,行业节能节水效率显著提升。石化联合会连续10年开展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活动,参与评选的重点产品从2011年的10个增加到2020年的20个,覆盖品种扩展到33个,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比学赶超,节能增效,能效领跑者的能耗指标大幅下降。以烟煤(包括褐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为例,2020年能效“领跑者”企业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为1192千克标煤/吨,比2011年的1554千克标煤/吨下降了23.3%,能耗下降幅度较大的还有黄磷、聚氯乙烯、电石、烧碱等产品,对应下降幅度分别为27.8%、22.2%、16.8%、9.5%,部分石化和化工企业能效指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全行业能源消耗增速快速下降,由“十二五”年均增速6.8%下降为“十三五”的4.9%左右

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行业节能节水

和低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微信图片_20220620143515.png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将“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18%”作为约束性减排目标。目前,我国能源 消耗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比仍在80%以上,是碳排放主要来源。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作为能源生产大户和消耗大户的石油和 化工行业,首当其冲地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压力。


第一,“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 政策背景下,行业节能降碳面临巨大压力。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体量大、产业链条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位居工业部门前列。对于石油和化工行业而言,能源既是燃料也是原料,2020年全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85亿吨标准煤,在2010年能源消费量4.18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增长了59.7%,其中有4年能源消费增速达到了7%以上,增速最快的一年甚至达到9.3%。


政府主管部门针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及能耗“双控”目标的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 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纳入国家产业规划,新建或扩建石化、化工、焦化、平板玻璃等项目应布设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能耗“双控”指标的设置及分解落实机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提出了具体量化目标。


第二,行业结构性矛盾大,重构迫在眉睫。结构性矛盾是石油和化工行业最突出的全局性矛盾。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煤炭的依赖难以减轻,原料用能占比较大,新能源替代对传统能源结构冲击,油转化带来的行业能耗总量增加等问题。产业结构方面,当前国内传统产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仍然突出,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不足,2020年仅为71%,高端化学品尚无法满足消费需求。

深化实施能源节约和“双碳”发展战略

加快形成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220620143515.png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也将是行业产业结构由量变到质变、创新能力由起飞到领航、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跨越的关键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要既抓新 兴产业、未来产业,又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抓节能降碳提效,又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既主动对接国家碳 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又要扎扎实实摸清家底、谋实方案、细化落地措施。


第一,科学制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石油化工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和渠道多元化,在碳达峰指标计算中,要准确把握行业碳达峰的边 界、范围;要对照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在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稳妥地制定行业碳达峰目标;既要考虑碳排放现状,还要为重点产品供给安全、新材料等高端产品发展留出空间,要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找最优解,科学研究制定行业碳中和路线图。 


第二,进一步完善行业低碳管理体系。一是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石油化工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制定统计核算方法和标准,开发碳排放监测方法的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提出科学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单位热值含碳量等排放因子数据。二是要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目前,电力行业全国碳市场已全面展开,“十四五”期间,石油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将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要抓紧时间开展碳配额分配方案制定和更新工作,建立完善行业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三是要加快建立统一、全面、长效的碳资产管理制度。大型企业要发挥集团化和集约化管控的优势,统筹规划内部碳排放配额的平衡和碳市场平台交易,借助信息化等手段持续优化内部的碳资产盘查和配额分配流程。四是大力开展生态碳汇项目。


第三,加快推进能源战略转型。能源新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正在开创一个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博弈的新时代。“十四五”期间,油气行业要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油气发展新格局和综合能源创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要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抓紧研发新能源技术,走出一条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有序接替、跨越转型的新路子,推动建立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第四,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努力使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保持齐全、比例配套合理,而且还要努力做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一方面,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双高”项目的无序盲目发展。另一方面,要集中优势力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提高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平和比重。


第五,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一批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和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进一步降低能耗。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节能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加大能效提升、高效安全储能、氢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快低碳、零碳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建立创新平台和孵化器,整合科技资源,开展专项攻关,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节能低碳技术研发。


第六,持续推进节能降碳标准体系建设,保障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能耗标准方面,整合修订现有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国家标准。在低碳标准方面,重点在术语定义、报告声明、数据质量管理等基础通用标准领域,碳排放核算核查及产品碳足迹分析等核算核查标准领域,低碳产品、低碳企业、低碳园区及碳中和等评价类标准领域,低碳装备、原燃料替代等技术类标准领域,监测方法、设备、平台等监测监控类标准领域,以及碳排放限额、碳交易、碳资产、碳金融等管理服务类标准领域,加快推进石油化工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第七,扎实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熟练掌握碳排放相关管理技术,熟悉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胜任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专业化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为行业 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奠定扎实基础。



2418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