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2176
134

【能源观察家】150亿方!美欧签重磅协议,全球气价高位站岗,中国注定承压!

来源:全球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2-03-28

微信图片_20220328143626.jpg


俄乌冲突之下,美国在拉着欧洲盟友大举制裁俄罗斯的同时,严重依赖俄天然气的欧盟国家,正在为能源供应犯愁。当地时间324日,拜登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出席三连峰会”——北约峰会、七国集团(G7)峰会和欧盟峰会,号召盟友们联合对俄。       

 

第二天(25日),拜登替美国向缺气的欧盟朋友成功卖气,他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签订一份历史性天然气出口协议。协议显示,美国今年将向欧盟额外提供至少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未来将每年至少向欧盟额外提供50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       

 

协议签订后,拜登和冯德莱恩都开始展望前景,声称协议最终将帮助欧盟摆脱对俄天然气的依赖。不过,很快《纽约时报》发长文泼冷水,称这个协议很大程度上只是象征意义的,因为短期内,美国根本没有能力出口更多的天然气,而欧洲也没有能力进口。



三连峰会开始的前一天,3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对于与不友好国家的天然气交易俄方将只接受卢布付款。很快,欧洲天然气价格应声飙升34%,至每兆瓦时132.74欧元。       

 

32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意大利总理德拉吉都表示拒绝。冯德莱恩也在当天欧盟峰会前称此举违反了合同       

 

随后25日,美国和欧盟宣布了一项关于液化天然气的重大协议,称此协议是为了试图减少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据白宫网站消息,为推进这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美国和欧盟共同成立一个能源安全特别工作组,由美国总统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各出一名代表牵头领导。       


微信图片_20220328143632.png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目前俄罗斯供应了欧盟国家大约40%的天然气需求。如果以2020年数据为参照,欧盟当年的天然气总消耗量为5410亿立方米,俄罗斯供应量则约为2160亿立方米。而美国2021年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量仅为约220亿立方米。   

   

微信图片_20220328143630.jpg

当地时间2022年3月25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拜登演讲。

此外,BBC指出,欧盟除了转向进口美国天然气,还希望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未来几年替代掉1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进口,最终摆脱对俄天然气依赖。       

 

不过,尽管拜登和冯德莱恩的展望十分美好,但是很快就有美国主流媒体出来泼冷水       

 

美国《纽约时报》在这份天然气协议刚签订不久,就发表了一篇长文分析该协议的雄伟目标所面临的问题。这篇文章标题叫作为什么美国不能使得欧盟快速放弃俄罗斯的天然气,副标题指明:拜登政府向欧盟出口更多天然气的计划将会因为缺乏进出口终端而受阻。


微信图片_20220328143636.png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报道指出,向欧洲输送更多能源的一个大问题是:天然气与原油不同,不容易装上远洋船舶。天然气必须首先在出口终端(主要在墨西哥湾沿岸)以昂贵的工艺进行冷却。然后将液态天然气注入专门油轮。当船只到达目的地时,再进行反向操作,将液化天然气转化为天然气。一个大型进口或出口终端的建造成本可能超过10亿美元,而规划、获得许可和完成建造需要数年时间。


微信图片_20220328143641.jpg

德国威廉港的一码头,现在德国正恢复在这里建造一个液化天然气进口终端的计划。图自美媒

报道称,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直到最近才对建设液化天然气终端感兴趣,因为此前他们通过管道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十分便宜。德国现在正在重启在其北部海岸建造其第一个液化天然气进口终端的计划。       

 

不过,建设这类昂贵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报道指出,美国约有12个已被批准的天然气出口终端建设项目,目前都因为没有获得足够资金而停滞不前。而在意大利、比利时、波兰、德国、塞浦路斯和希腊,大约有10个进口终端正在建设或处于规划阶段,但大多数仍没有筹到资金。

 

当地时间322日,欧洲议会议员米克·华莱士(Mick Wallace)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段议会发言视频,阐述了自己针对欧洲能源政策的看法。在他看来,欧洲确实应当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不能因此去依赖美国“肮脏的天然气”,因为美国入侵他国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

 微信图片_20220328143645.jpg


华莱士的发言视频长约1分钟,他提炼出一句话写到了推文里——“我们的确应该结束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美国肮脏的天然气去替代这种依赖。美国轰炸、入侵、占领和干涉主权国家的次数,比地球上的任何国家都要多。”

与此同时,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巨变。

 

这场天然气市场格局的重塑中,美国可能是笑的最开心的一个。       

 

国际能源巨头壳牌公司认为,2022年美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与去年的榜首卡塔尔一争高下。       

 

美国生产商去年的液化天然气产能为1150亿立方米,其中的大多数出口到亚洲,只有大约220亿立方米出口到欧洲。华尔街日报提到,今年美国的产能将增加到1300亿立方米,流向欧洲市场的交付量很可能超过亚洲,因为欧洲买家出价更高,而且海运行程更短。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华尔街见闻此前介绍过,在过去三个月里,美国已经将数十批货物从原来的亚洲目的地转往欧洲,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上涨如此之快,以至于LNG出口商宁愿支付数百万美元的罚款,也要获得向欧洲买家溢价出售这些货物的机会。       

 

在价格方面,去年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为5300亿立方米,其中31%在现货市场交易,市场上有足够多的现货来满足欧洲需求,但价格高昂。       

 

本月早些时候,欧洲的基准天然气价格一度创下每兆瓦时227欧元的纪录新高,约合250美元,这是美国当地价格的14倍。       

 

在运输距离上,欧洲和北美只隔着一个大西洋,Rystad Energy分析师Sindre Knutsson介绍,从墨西哥湾将液化天然气运到北欧只需要10-11天,到亚洲则需要20-34天。       

 

此外,欧洲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也有能力接受更多液化天然气,比如2021年西欧的闲置容量为560亿立方米,南欧的闲置容量在100-110亿立方米之间。但欧盟内部的LNG基础设施分布不够均衡,向不同地区高效输气存在一定困难。


微信图片_20220328143648.jpg


 欧洲LNG接收终端分布图,其中深蓝色表示已投运,半蓝半黄表示已投运且计划扩建,黄色表示计划建造,绿色表示在建中。来源:澎湃       


比如德国,如何接收液化天然气将成为一个挑战。出于价格考虑,德国迄今为止主要以管道输送方式获取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因此德国并没有液化天然气码头,但其已经恢复了在2024年之前建造两个港口的计划。

如意算盘?

 

在这场大变局中,华尔街日报文章总结认为,美国将向欧洲输送更多的天然气,而澳大利亚和卡塔尔则向亚洲输送更多的天然气。在如此高的现货价格和政治形势下,这种长期的转变可能会以惊人的速度发生。       

 

即便有了美国的承诺,在实际操作中,美国能否真的缓解欧洲气荒?       

 

华尔街见闻VIP文章做过解读,大部分能源行业分析师认为不现实,过去五年里美国对欧洲的LNG出口的确在不断激增,不过,美国宣布的短期举措很大程度上还是聚焦于对欧洲天然气供给的再分配,而非实质性增加美国LNG的总出口量,核心原因在于美国LNG终端已经在满负荷运作。       

 

欧洲对美国的天然气需求激增可能有助于为建设新的LNG设施提供资金,但在批准之后,至少还需要12年时间建设。更何况欧洲公司迄今尚未成为美国LNG工厂的主要投资者,因此更有可能的合作方式是签署为期10年左右的相对短期供应合同。     

 

在欧洲的LNG接收终端方面,据彭博分析,目前,欧洲国家每年进口大约8000万吨液化天然气,火力全开的情况下可以进口1.45亿吨液化天然气,这意味着还有大约6500万吨的闲置容量。即使在最大容量下,液化天然气进口也只会覆盖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一半。此外,欧洲还需要重新配置管道路线,建立连接,将天然气从沿海港口输送到欧洲大陆内陆的需求中心。       


此外,虽然卡塔尔愿意增加其对欧洲的供应,但其大部分液化天然气出口与长期合同挂钩,已经被牢牢锁定。其能源部长曾表示,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只有约10-15%可以转移欧洲,其中大部分已经与亚洲国家签订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可能不得不在未来几年支付更高的天然气价格来实现能源目标       

国际能源署IEA曾警告称:

 

“所有进口商都在同一个供应池中捕鱼。因此,在没有天气相关或其他限制令全球其他地区进口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将意味着液化天然气市场供给异常紧张和气价非常高昂。”

 

瑞信集团能源分析师Saul Kavonic也指出,欧盟抛弃俄气后,将给LNG现货价格带来巨大的上行压力,因为欧洲基本上要同亚洲国家争夺气源,最终总有一方的需求要被破坏。他还称:

 

“其实将澳大利亚LNG运往欧洲是非常低效的,但当前能源市场的大部分传统规则已被抛弃。”

 

彭博社分析称,欧盟向外寻求的LNG数量几乎相当于市场上第三大买家韩国的年度交付量,势必引发欧亚争夺现货液化天然气,预计价格继续上涨,当前市场结构将遭到破坏并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观察者网&华尔街见闻


2176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