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占全球供应量的20%。未来20年内,俄罗斯将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油气产量增长大于油气消费增长的国家之一。2018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显著增长,对外依存度达43.4%。而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构成了中俄两国天然气产业合作的基础。
在中俄天然气合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0月在北京成立,并出资收购俄罗斯松塔儿石油天然气公司51%的股权,从而取得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两块储量达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南别廖佐夫斯基气田和切连杰斯气田的勘探开采权。这是实体经济领域诞生的第一家中俄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也是第一次有跨国公司对俄罗斯天然气田实行控股。由于此前没有任何跨国合资公司能对俄罗斯天然气田实行控股权,此举被认为是中俄能源合作新模式的开山之作。
俄罗斯在开辟欧洲市场之外的非传统市场的过程中,俄罗斯日益感到最便捷有效而稳定的周边市场是中国市场;另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对能源有着大量的需求;两国是友好邻邦,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判断又有着相同的看法,这些共同点让中俄两国更易于达成共识。中俄天然气领域合作已成为促进两国经济转型、经济繁荣的助推剂。
2014年5月20日,中国、俄罗斯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声明称,建立全面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石油领域一揽子合作,尽快启动俄对华供应天然气。2014年5月21日,中俄在上海签署两国政府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两份能源领域重要合作文件。根据合同,俄罗斯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总价为4000亿美元,其交易额之大、合同期限之长,在俄罗斯与欧洲任何一国的天然气交易中均未出现过。
随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国石油启动中俄天然气西线管道协议的谈判。中俄天然气西线管道全长2800公里,由西伯利亚经阿尔泰共和国至中国新疆,最终和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连接,年输气量将达每年300亿立方米。
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主要涉及东、西两线管道合作,共涉及68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是在液化天然气(LNG)领域,2014年1月,中国石油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完成对亚马尔LNG公司20%股权的交割。2017年12月投产的北极亚马尔液化气项目,是中俄油气合作的一大亮点。该项目全部建成后,俄罗斯可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基地,每年也将有400万吨以上液化气输往中国市场。北极航道的开辟,缩短了俄罗斯向中国供应液化气的运输距离。
中俄东线输气管道工程俄罗斯境内施工段投资约550亿美元,管道连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科维克金气田和恰扬金气田。这一项目使用的管道大部分在俄罗斯生产,对俄罗斯来说,大规模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包括冶金、管道和机械制造业在内的整个俄罗斯经济发展。对中方来说,2018年年初,包头钢铁公司(包钢)中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北段工程,2019年5月,包钢X80M热轧卷板中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段工程,包钢累计向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供货超过4万吨。包钢生产的热轧卷板含稀土元素,质量上乘、供货及时,赢得了有关各方的好评。
随着中俄油气领域合作步伐不断加快,2019年成为双方合作又一“丰收年”。6月7日,中国石油与诺瓦泰克股份公司在圣彼得堡签署了《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诺瓦泰克股份公司关于入股“北极LNG2有限责任公司”的购股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将收购北极LNG2项目10%的股份。同日,中海油也宣布,与诺瓦泰克签订股权购买协议,将收购北极LNG2公司10%的股权。北极LNG2是中俄实施亚马尔LNG项目后的又一合作延续。北极LNG2项目位于俄罗斯格丹半岛北部的萨尔马诺夫凝析气田,计划建设三条LNG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产能为660万吨/年,预计在2023~2025年期间分三期建成投产。
2019年6月5日,中国石化、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和俄气银行在莫斯科签署了在中国境内设立天然气贸易合资公司的关键条款协议。根据协议,该贸易合资公司将从诺瓦泰克公司的合同组合中购买液化天然气资源,销售给中国市场的终端客户。当日,中国石化与西布尔控股有限公司在莫斯科签署阿穆尔天然气化工项目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中国石化将在该项目中拥有40%股份。双方将共同努力,将阿穆尔项目打造成为两国能源合作向下游石化领域延伸的典范。中国石化还与西布尔签署了行业合作协议和西布尔西西伯利亚石化项目产品分销协议。双方将在西布尔西西伯利亚石化项目中合作,向中国出口聚乙烯产品。
中俄东线天然气工程是构建我国四大能源运输通道的重大工程。该工程北起黑龙江省黑河市,途经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南至上海,管道全长5111公里,其中新建管道3371公里,利用在役管道1740公里,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后,向中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国境天然气长输管道。全线分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南段(河北永清—上海)三段核准和建设。其中,北段已于2019年12月2日,在中俄两国领导人见证下正式投产通气。
2020年7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段(河北永清—上海)长江盾构穿越工程开工,标志着中俄东线南段建设正式启动。
起自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自北向南途经河北、山东、江苏,终点位于上海市白鹤镇,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可顺利把途经东北三省、华北等地区的“俄气”送至长三角地区,每年可输送天然气189亿立方米,极大改善长三角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
2020年12月3日,随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以下简称中俄东线)吉林长岭分输站出站阀门徐徐开启,历时500余天施工建设的中俄东线中段工程画上圆满句号,正式投产运营。这意味着,来自俄罗斯的清洁天然气即将正式抵达首都北京和京津冀腹地。
中俄东线中段起自吉林长岭,止于河北永清,途经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等5省(自治区、直辖市)30个县(市、区),2019年7月4日全面开工建设。其建成投产将有利于改善环渤海地区空气质量,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完善区域能源结构;同时与已建的东北、华北管网、陕京管道系统及大连、唐山LNG、辽河储气库等互联互通,有效增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和调峰应急保障能力。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捷报频传,是中俄在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成果,有利于将俄罗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中俄两国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将进一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使我国天然气进口资源更趋多元化,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中国段以“优质工程”“绿色工程”为目标,在我国管道建设史上创下了多项新的纪录:全线首次全面应用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补口技术;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实现国产化;通过“移动端+云计算+大数据”的体系架构,实现管道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推进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建成后,每年可向东北、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稳定供应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资源380亿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惠及沿线9个省区市4亿多人口,将有效改善沿线地区大气质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中俄双方深度融通、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实现了俄罗斯丰富资源与中国广阔市场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带动两国管道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俄罗斯作为一个油气资源出口大国,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欧洲是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传统出口市场,过去和现在都是其石油安全的重要保证,今后俄罗斯也要稳定欧洲市场。但是现在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发展,全靠欧洲市场显然是不行的,所以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除了稳定市场需求之外,也要求市场的多元化。在开辟非传统市场过程中,对俄罗斯来说,最便捷有效的一个周边市场就是亚太地区市场,或者说是中国市场。所以,俄罗斯要确保能源安全,就要开辟非欧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未来10~20年,中俄双方在天然气领域将有较大合作空间。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主体能源之一。近十年,我国的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天然气进口量逐年上升,安全稳定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我国化工企业具备先进天然气化工技术,而俄罗斯企业的天然气化工技术相对较弱,双方可以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在俄罗斯开展天然气化工合作,将双方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从单纯的贸易扩展到全链条,实现天然气合作的上游、下游全方位合作。
中俄天然气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俄山水相连,毗邻而居。铺设天然气管道直来直通,有效发挥了中俄能源互补优势。
中俄天然气合作不仅将促进俄罗斯出口多元化,而且将进一步缓解我国国内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的压力,促进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作者: 汪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