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石油行业的碳排放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与甲烷,二氧化碳主要来自油气生产、运输、储存和终端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而甲烷则主要来自该过程中的气体逃逸。从数量上看,甲烷的排放量远低于二氧化碳,但据测算,每千克甲烷的温室气体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4倍,因此,其危害不容小觑,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国内石油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碳减排压力扑面而来,石油行业要在低油价、创新投入和能源安全之间做好平衡。
在诸多挑战中,其一是被新能源替代的挑战。
在碳达峰目标约束下,“十四五”期间,国内能源市场将面临最为剧烈的需求结构转型震荡,主要体现为清洁低碳能源对高碳化石能源更大规模的替代。“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炭经历了一个消费量逐年回升的过程,2019年已经回升到了2014年的消费水平,距离2013年的最高水平仅差3.2%;与此同时,油气,尤其是天然气,经历了一个消费的高速增长期,绝对消费规模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在这种化石能源消费惯性依然强大的背景下,如果施加碳达峰的强力外部约束,必然会产生一个能源市场结构转换剧烈的对抗震荡过程。在此过程中,石油行业必须面对市场需求规模收缩或者转型巨变,包括电力、氢燃料等在交通领域对石油的替代,炼化环节生产流程向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方向调整产品结构,这些投资行为、开拓新市场等都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二,是业务转型的挑战。
从世界工业史来看,当出现重大“破坏性技术创新”时,原有的市场格局会受到巨大冲击而发生变革,企业如果不能抓住技术创新潮流,顺利实现业务转型,则很容易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
在当下低碳化、去碳化的新历史背景下,“破坏性技术创新”已经出现,而且势不可挡。石油行业是坚守传统业务,通过技术与管理上的节能减排维持生存空间,还是进军新能源业务,最终完成从油气业务向新能源业务的转型,都会对石油企业的业务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石油业务管理模式与新能源业务管理模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石油企业现行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模式会在转型期间持续与新业务的新要求之间存在冲突;二是大型石油企业初步涉足新能源领域,对新技术的掌握应用和研发创新能力都存在较大不足,难以建立起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三是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构建新能源业务的商业盈利模式,从而导致新业务的成长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影响投资者的回报预期,给企业管理层坚持新业务的战略定力和实现可持续投入的经营决策带来难题,容易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四是新能源业务的不确定风险,目前,开展新能源业务的技术路线很多,多数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新的技术和方法依然层出不穷,主流路线尚需进一步确认。
从投资角度来讲,石油企业过快地投入某一领域,投资沉没的风险就会较大;如果在多个领域尝试,又会面临投资分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难题。
其三,是控制成本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资产贬值。在碳达峰背景下,电力、氢等燃料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影响进一步显现,原油炼厂产能过剩加重,经营压力持续上升,资产价值下降。同时,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位,石油企业会面临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的困境。
二是关于勘探成本。若要达到减排要求,石油行业应该适度降低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支出,加强利用国外的低价位优质资源以获取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同时将资源投向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但基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事实,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自2019年以来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纷纷推出了“七年行动计划”,加大勘探开发资本支出以提高国内油气储量。国际石油价格预计长期在低位徘徊,而国内石油生产成本较高,若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力度,不经济;若不加大投入力度,又会面临国家能源安全潜在风险上升的难题。如何开辟出一条降低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成本的新道路,将是“十四五”期间国内石油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三是节能减排。目前,我国大多数石油企业节能降耗水平已经极大提升,如果通过改进勘探开发技术、运输设备、生产工艺和缩短流程等措施进一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同样需要巨额投资,会推高生产成本。如果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也会进一步推高运营成本。
四是碳排放配额的约束。根据生态环境部相关部署,“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石油行业需要通过碳市场购进碳排放配额,这也会进一步抬升企业运行成本。
其四,是技术创新的挑战。
一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应用面临较大困难。就传统石油业务而言,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资产处置重组、优化生产链上的能源使用结构、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都需要在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
二是发展新能源技术。石油企业在业务转型过程中,开发和掌握一定的新能源技术,也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三是大力发展碳处理技术及产业。石油企业开发新的针对现有业务的碳处理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化运行模式尚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追赶过程也需要加大投入。这三个过程中的投入,都普遍面临着技术创新风险较大的难题。
基于碳减排下的多重挑战,石油行业也在探索应对举措。
一是加快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石油企业从以油气业务为主的重资产向以新能源为主的相对轻型资产的转型已经起步,向光伏、风能、氢能、电力等多个方向发展、争取转型为综合能源服务商是石油企业在碳减排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战略上,石油企业应该加大对新进入的新能源业务的投入力度,改革现有组织体系或着力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实现新能源的生产经营管理与企业总体管理模式的融合,提升资产的运营和优化能力。
二是提高成本竞争力。面对低油价和来自其他能源替代的双重压力,对于国内石油企业而言,首先要通过优化决策程序,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其次要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造投入,挖掘技术使用价值,提高技术在石油全产业链的贡献率;最后要提升国际范围内的油气资产管理能力,开展资产的优化与重组,淘汰或出售低效资产,降低资产成本,提升资产价值。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在业务转型时期,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要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段上展开,提高创新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率对于企业的平稳转型发展就显得十分关键,因此要着眼于短期、中期和长期,优化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效率。
在短期内,由于石油企业存量资产规模巨大,从传统业务向新业务的迁移调整难度大,但通过技术创新投入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也最大,例如正确诊断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碳排放来源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重点环节减排投入力度,加大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低碳清洁能源的使用量,采用先进技术减少泄漏排放等。在中期内,向新能源行业的适度转型调整必要且可行,加大在此领域的技术创新投入,逐步构筑一定的专利技术壁垒,提供从新能源技术研发、设计到生产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地位。
在长期内,构建新的低碳能源业务结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包括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在内的碳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
四是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随着碳达峰成为一项约束性目标,参与碳市场、降低减碳成本就成为石油企业的一个必然选择。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石油企业如果积极开展碳资产运营管理,积极挖掘、培育、综合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类碳资产,将会为企业开拓业务空间、保持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障。开展碳资产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发掘存量碳资产。例如企业继续深入挖掘已经投资的甲烷利用项目、利用碳捕集技术(CCUS)开展的固碳业务等,提高存量碳资产项目的规模。二是培育增量碳资产。开发具备碳资产性质的新能源项目,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或者提高自身生产过程中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在广阔的油气田范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可以扩大企业的林业碳汇。三是开发石油领域的碳资产相关标准。成为有价值的碳资产,也需要技术投入和标准开发。石油企业一方面可以运用自身巨大的数据信息,创新性地科学计量,形成全国石化行业包括配额制定、总量设定等的碳排放相关标准。四是提升运营碳资产的能力。石油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优化碳资产组合,提升企业碳资产的价值。(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