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大会重磅揭晓“脱贫攻坚·能源扶贫成果”五类奖项、共计269个榜单名额;同时发布“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科技装备”评选三大奖项,10家企业、15项技术产品脱颖而出。 9月22日,由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组委会、中国城市能源变革产业发展联盟、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2020)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脱贫攻坚·能源扶贫成果报告会”在京隆重召开。 大会以“同心·同行”为主题,设“新基建背景下能源产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和“脱贫攻坚·能源扶贫成果报告”两大主题峰会,以及“充电桩产业应如何合理建设和科学运营”和“城市清洁供能·地热可持续发展”两个研讨专场,共话基于“新基建”与应对疫情冲击背景下的能源发展,全面梳理总结能源行业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涌现的典型人物,并给予表彰。 200余名能源界专家、企业人士与会。环球网全程直播,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环球网、中国能源报、中国扶贫杂志、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等百余家融媒体参与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新一届组委会主任刘吉臻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代表指导单位致辞;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代表媒体单位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国务院原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锭明,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何建坤,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张玉清,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储能研究所首席战略官与副所长李立理、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刘荣分别从战略新兴产业、油气、电力、新能源、充电桩、“地热+”等不同视角,深刻阐述解读了新发展形势下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重点方向,并建言献策。 刘吉臻在致辞时指出:“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加之中美欧等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均将促使我们更加理性看待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更加理性审视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十四五’能源规划和布局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新一届组委会主任刘吉臻 “与往年不同,基于此背景下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新一届组委会阵容比以往更强大,办会层次比以往更高,组织流程更加严谨,议题设置更加聚焦。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与会各位集思广益,拓展能源转型新思路,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与共建美丽中国奉献己力。”刘吉臻进一步说。 伴随着后疫情时代来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国际看,能源领域战略博弈持续深化,能源秩序深刻变化;从国内看,疫情叠加产生的阶段性挑战进一步加剧。 “从长远看,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史玉波在致辞中强调。 能源高质量发展,技术革新是关键。“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史玉波进一步指出。 如在杜祥琬看来,储能技术带来的节省电能的成本将抵消储能设备的成本,将成为能源经济的新增长点。“预计到2025年 ‘新能源+储能’的市场将迈入千亿级。”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新基建’既能助力‘十三五’收官,又是‘十四五’发展目标,将有望重构能源业态与能源安全观。”徐锭明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后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已成为世界广泛共识。“过去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围绕化石能源特点而建造的。今后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主要满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应该和节能优先密切挂钩。”周大地指出。 在何建坤看来,全球紧迫的深度脱碳目标将倒逼先进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重塑产业链业态和竞争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两新一重”重点投资要强化绿色导向,促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要通过数字化和低碳化结合,建设气候适宜型智慧低碳城市。 “未来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智慧能源体系,将是解决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环境质量达标的根本出路。”何建坤进一步强调。 周大地同时提出警示,能源项目投资巨大,前期投入高,一旦开始建设,就难以撤销。停建缓建的财务成本都很高。属于难以掉头的大惯性项目。一旦决策失误,难以挽回,损失过高。 “要特别防止和改变以能源大项目大投资拼凑地方和行业投资需求,达到短期拉动投资总量,维持表面GDP增速的做法。”周大地强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部署,能源界企事业单位凝心聚力,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系统优势,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模式全力以赴开展扶贫工作。截至目前,特别是在“三区三州、大湘西”这些最难啃的能源贫困地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取得巨大成就,也为世界能源减贫做出突出贡献。 以电力行业为例,据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能源扶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平介绍,我国自2015年底彻底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以来,截至2018年,城市与农村供电可靠率均已升至99.95%以上。 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能源扶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