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欢迎您! 2022-07-06 星期三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4288
183

【专家】“疫”过“气”会晴

来源:金浩 徐博 中国石油石化 发布时间:2020-02-28

2020年春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全国进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由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因为传染性极强,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席卷了我国的所有省份。国家因此启动一级响应、武汉实行“封城”、各地亦纷纷采取延长春节假期等多项举措,众多行业皆处于半停滞状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天然气作为我国能源体系中的“生力军”,也必然受到一定影响。



  疫情总会过去,前方一定天晴。笔者就此对疫情后的国内天然气产业发展作一展望。

1、宏观经济变数几何

  由2003年的历史经验可知,第三产业和消费行业受到“非典”疫情冲击的波动相对较为显著。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接近54%,远高于2003年的42%,同年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是投资的两倍。伴随着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PPI等经济指数的小幅反弹,同步财政、货币等利好支撑,市场普遍预计2020年初的中国经济有望迎来一波上扬。但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这一切变得不现实。

  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和疫情发展的态势,在最为理想的情况下,全国大部分省份恢复正常需要到3月初,广东、河南、浙江、湖南、安徽和江西等重灾省份可能要到4月初才能得以解禁,而湖北则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因此,大部分行业人士预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破6”已成定局。

  根据中石油经研院发布的《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9年,我国的天然气生产增速9.6%,进口增速9.4%,对外依存度与上年基本持平,依然保持在45.2%。天然气消费量继续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表观消费量首次超过3000亿立方米,同比增速约9.6%,但较上年增速已拦腰减半。在中美贸易摩擦、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势头虽然有所下降,但依靠“煤改气”政策的强力驱动,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仍然占据较高份额。综合多方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接近3300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增速约8.5%。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内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原本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而有所下滑,这次疫情的暴发对产业发展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一季度是天然气传统的需求旺季,但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持续保持“淡季不淡”的特点。因此,笔者预计,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国内天然气需求增量和增速难以保持乐观预期。如果大部分省份能在2月底恢复正常运转且中央后续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一季度的天然气消费量大概率同比持平,工业、消费等用气缺口有望在二、三季度回补,那么,2020年国内天然气消费增速仍有望保持在6%左右,行业发展态势不会受到实质性的破坏。



2、消费缺口由何而来

  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领域主要有城燃、工业、发电和化工。就此次疫情大体判断,由于正值春节期间,公共服务、工业和交通三大板块的用气需求受到的影响最大,发电和化工相对保持平稳,居民用气可能不降反增(其中公共服务、交通和居民用气均属于城燃)。

  具体量化来看,根据2019年平均数据,公共服务用气占比约为5%,主要辐射住宿、餐饮、批发和零售等商业消费领域和学校、机场和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但由于隔离、停工、停课等政策影响,这一块的消费估计至少减半;工业用气占比约30%,由于全国延长了春节假期,多数企业延期复工,并且疫情较重的七大省份有着较大比重的工业园区群,预计消费量同比下降20%;交通用气占比较低,约为1%左右,但因为湖北“封省”以及公共交通的管制,该领域消费量几乎为零。

  发电领域用气占比约20%,由于工业用电减少和电力相对过剩,预计受到的影响不大;化工领域用气占比大约接近10%,不过因为生产相对稳定,受到的影响亦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用气量预计会有不少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管控升级,市民居家时间大幅度增加,提高了燃气使用率。因为居民用气和商业消费用气都以人数为主要测算基准,所以预计这部分的增长量大致可与商业消费领域的减少量相抵消。

  此外,从地域上来看,2019年,疫情暴发中心湖北的天然气消费量约为7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3%,排名全国第16名。天然气消费量居前十名的省市中,仅有广东、浙江和河南3个疫情重灾区,疫情重灾区(鄂粤豫浙湘皖赣)的天然气消费量总计约占全国的24%。由此估计,我国天然气的整体增量约减少1/4,这与时间序列预测法的比例刚好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工业板块的停滞是天然气消费量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而疫情重灾区中的广东和浙江恰好拥有较多的工业园区,这些地区的及时管控和有效防疫将是左右今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关键性因素。



3、市场环境几多复杂

  面对疫情这一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天然气产业链呈现多重困境。

  天然气上游企业遭遇复工难题。由于春节假期的延长和隔离时间的严控,上游企业的开工率必然受到不小的影响。据有关机构统计,2月,国内液化气工厂开工率下降至不足节前的一半,产量同比降幅高。

  达35%。天然气开采业作为“非远程化”的传统工业,工人的到岗作业尤为重要,但疫情导致的人员缺失给企业带来了重创,特别是刚刚在油气市场化改革中开拓了一片疆土的“新进入者”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必定非同一般。

  中游储运面临调度困境。去年年底,中俄东线北段顺利投产,大量潜在的俄气即将进入,国内市场供需进一步宽松。

  下游市场在需求乏力的疫情期里无法消化合约,将压力完全抛给了储气库和LNG接收站,给各级单位造成巨大的调度压力。再加上国家管网公司刚刚成立,许多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归属仍未尘埃落定,多方市场主体正在博弈之中,给天然气储运增加了些许不确定因素。

  此外,下游贸易陷入法律纷争。由于疫情造成了春节假期延长、复工时间推迟,中海油的部分LNG接收站因工人不足而无法满负荷运转,导致LNG进口能力大大降低,原材料市场也陷入混乱。中海油已就至少3家供应商的LNG即期交付协议宣布“不可抗力”。与此同时,中海油也以“不可抗力”为由告知其供应商——壳牌和道达尔,无法履行部分LNG进口合同,但这一请求遭到拒绝。抛开各国法律的概念差异不谈,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美国供应增加、欧亚需求疲弱的双重利空下,LNG市场早已如履薄冰,现货价格已经跌至历史低点,国际能源巨头也捉襟见肘,自顾不暇。

  不过,为了天然气行业及社会环境的平稳,市场各方也做出了一些积极应对。浙江和安徽省政府均出台文件要求工业用气价格下调10%,期限3个月,对企业生产经营用气保证“欠费不停供”,湖北省更是将期限延长至半年。

  在生产供应上,三大石油公司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全力保障用气需求,稳定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协助了政府的各项应急措施。地方燃气公司也同样井然有序、安全保供。

4、疫情之殇加速变革

  在国内产能增加、进口长协稳定、需求波动不大、市场主体齐心、国际气价低迷的众多利好条件下,笔者相信这场疫情并不会为今年的天然气市场蒙上阴影。短暂的痛楚是有的,但长远来看,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长期发展的既定计划不会动摇,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也不会改变。经历了这场疫情,或许会推动天然气行业加速三大变革。

  首先,推动天然气行业应急管理立法。通过协调商讨,中央应尽快制定国家层面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期间的天然气应急管理办法,充分考虑国际形势、供需关系等多个因素,建立多场景、多等级、多选择的应急保障预案。不再由各企业、各级政府自主决断、蒙头摸索,而是让中央能源机构依据资源禀赋、供给结构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部署、协调分配,建立起区域保供体系。不仅做到天然气供应充足,还可以建立全国气价联动机制,在遵循“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思路的情况下,尽可能由政府承担市场损失,保障企业利益,稳定重大公共危机期间的气价。

  其次,加快明确国家管网公司资产划分及保供责任。国家管网公司成立以来,虽然中央明确了其油气储运运营商的唯一地位,但许多省级管网、LNG接收站和地下储气库并未划分明朗。长此以往,必然存在各方利益冲突和不能高效运营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国家管网公司是否要承担保供责任至今并没有给出明确安排。依据“发改能源规〔2018〕637号”文件,到2020年,供气企业应建立或者拥有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但这一责任在上游企业和国家管道公司这里还未明确。笔者相信,如果这些事宜能因此敲定,我国天然气互联互通的发展将会更进一步,保供难题从此迎刃而解。

  第三,提高天然气产业智能化水平。疫情的暴发让劳动密集型产业陷入瘫痪,而处于第二产业的天然气产业正是如此。天然气行业已在产业智能化中做出了许多努力,未来仍可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智慧管网、智慧调度、智慧加气等领域精益求精,减少人员到岗的必要性,实现远程控制,以高效应对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本文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4288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