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1.过渡桥梁作用强化(2022→2025) •2022年报告:强调天然气“低碳转型支撑”作用,提出“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但未明确量化路径。 •2025年报告:确立天然气为“多能互补核心”,案例显示四川盆地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协同”,广东探索“天然气+绿电离网供能”,表明天然气已从单一能源转向综合能源系统枢纽。 2.减排责任升级 •2022年仅提出“减污降碳协同”, •2025年则落地CCUS全产业链应用(如齐鲁石化百万吨级项目)、管网掺氢(河北居民供气试点)及甲烷控排联盟(2025年强度降至0.25%以下),体现行业深度脱碳进程。 •非常规气占比突破性增长 •智能化与装备革命 •2022年:突破页岩气“一趟钻”技术、电磁控阵检测器。 •2025年:万米深地钻探(塔科1井)、海底地震勘探装备“海脉”、175兆帕电动压裂装备,技术自主率提升至90%。 •气电角色升级 •交通领域突破 •工业绿色化改造 •从“管网独立”到“全国一张网” •价格机制突破 •2022年:试点管网“一区一价”。 •2025年:全面推行终端价格联动,居民气价改革与阶梯制度优化,LNG期货市场筹备启动。 1.进口多元化与风险对冲 •2022年LNG现货占比32.8%,价格波动剧烈(亚洲到岸价暴涨279%)。 •2025年通过长协占比提升+新签7661万吨/年合同,将现货依赖度压降至12.6%,挂钩油价比例升至58.2%。 2.基础设施全球对标 结语:两份报告揭示天然气从“过渡能源”向“绿色系统集成者”的转型。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深地开发、掺氢)、市场机制(全国一张网、碳交易)、政策引导(《能源法》),使天然气成为能源三角“安全-经济-低碳”的协同支点,最终服务于碳中和目标下的弹性能源体一、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演变
二、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结构变革
供应侧:非常规气与深地开发
2025年非常规气产量占比达44.5%(页岩气257亿方+煤层气138亿方),较2022年提高12%。鄂尔多斯千亿方级深部煤层气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陵水36-1气田等突破,彰显深地/深海技术对资源接替的关键作用。消费侧:绿色应用场景拓展
2025年发电用气占比升至18%,成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支撑”。区别于2022年“调峰补位”,新定位强调基荷调节+可再生能源配套(如青海百万千瓦气电支撑新能源并网)。
LNG重卡销量“再创历史新高”(2025年),配合船舶加注站网络完善(海南澄迈、长江芜湖站),形成“油气替代-绿氢掺混”递进路径。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2025年)驱动工业燃料气耗增长6.1%,玻璃、陶瓷等高耗能产业启动天然气替代,与余热综合利用(中原油田案例)形成闭环。三、政策与市场机制创新
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2022年完成主干管网整合,2025年实现8省网市场化融入国家管网,建立“托运商765家+中小用户占比10.2%”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四、全球能源变局下的中国角色
2025年LNG接收站接卸能力达全球14.5%,盐城“绿能港”27万方储罐群、浮式LNG装置等标志大型化、浮动式技术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