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12月22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刘毅军教授作客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重庆能源大数据中心网络平台,从“十四五”时期天然气发展新环境、管容分配新机制、市场发展及改革新常态等方面阐述了“十四五”天然气产业链新看点。
一、“十四五”天然气发展新环境
刘毅军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崛起,GDP总量迅速攀升,2031年中国实际GDP有望超过美国,但中美人均GDP仍然差距很大,中美摩擦具有长期性。对于“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值,以5%作为参考是可靠的。从2014年年中起,世界进入持续十年40美元/桶至60美元/桶的低油价期,“十四五”期间国际天然气市场供应仍然宽松。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煤炭清洁利用、新能源、廉价进口LNG等多渠道能源展开竞争,碳排放约束日益趋紧。作为主要利用领域的燃气发电面临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冲击,天然气汽车面临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车的竞争。
二、“十四五”管容分配新机制
“十四五”时期管容分配新机制将面临新的外部环境:管网互联互通将提高国家管网公司可供分配管容、增加不同气源主体之间的市场竞争,LNG接收站开放将推动管道出现反向输送,多样化标准管容产品将逐步推出以满足各类托运需求,多元化天然气气源将进入管道。但由于中游管道公司协调联输、管道独立致使三桶油利益重新配置、管容分配市场化推进尚需时日,“十四五”时期管容分配还会存在过渡期。过渡期内,需要重点改进管输剩余能力的分配、完善央地管道的联运模式、做好原有管容协议的服务转换工作。“十四五”期间,管容分配的监督管理、分配主体和托运主体都将发生变化,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两级市场机制、管容拍卖机制和强制平衡机制。落实管网规划、加快管道建设并实现互联互通,需调动地方积极性。
三、“十四五”市场发展及改革新常态
预计“十四五”天然气消费量增速年均7%,202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在4350亿至4780亿立方米之间,国内天然气产量在2600亿立方米左右。各行业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幅度相差较小,天然气消费结构较为稳定,产业链发展下游市场动力减弱。非居民用气价格市场化加快、居民用气价格市场化任重道远,全国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持续推进。天然气供应方式和交易环节变化带来机遇和挑战,燃气安全是“十四五”城市燃气工作重点。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改革将持续推进,将强化管道燃气企业市场准入、推进燃气企业规模化改革、保障管道燃气用户权益,行业并购重组趋势显著,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此外,刘毅军教授还认为,油气管网体制改革后,储气库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地下储气库发展将迎来新模式,在建库模式上将出现建设主体多元化,在运营机制上实现储气价值显性化,在产品形式上利用平台推进储气产品交易体系建设;“十四五”LNG接收站将成为新的竞争领域;天然气产业链感知系统建设的竞争大幕已拉开,能源监管部门需建立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及产业链智能感知系统,实现监管在内容、手段、方式等方面的转型。
注:欲看视频回放,请点击https://live.polyv.cn/splash/1784290